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鸕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鸕鶿

中 文 名 :鸕鶿

拉丁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

科       屬:鵜形目 動物界 鸕鶿屬

別       稱:魚鷹﹑水老鴉

特       點:善潛水捕食魚類

分布區域:分布於全國各地,繁殖於東北

                   內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鸕鶿,水鳥名,俗叫「魚鷹」,羽毛黑色,有綠光,善捕魚,生活在海濱,用樹葉、海藻等築巢。漁人常用來捕魚。又名「烏鬼」,「水老鴉」。

形態特徵

該鳥體羽黑色,並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而呈鱗片狀,體長為1.1~1.2米。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鈎,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 白點。生殖期中,脅下有大形白斑,頭及頸密生白絲狀羽。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幼鳥的下體黑色,雜以白羽。眼睛淡綠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區及喉暗紅色,腳黑色。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

生活習性

鸕鶿群居性鳥類,喜歡棲息在河邊岩石或樹枝上晾曬羽毛。擅長游泳、潛水,以魚和甲殼類動物為食。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以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鸕鶿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鸕鶿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1]

分布範圍

鸕鶿原生於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 開曼群島、智利、哥倫比亞、 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爾、 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瓜德羅普島、危地馬拉、圭亞那、洪都拉斯、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 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水鄉,湖南、湖北、江西、洞庭湖、鄱陽湖等地,這裡水草豐茂,魚類繁多,最適合鸕鶿繁衍生息[2]

繁殖方式

鸕鶿的一般繁殖期在4-6月。但也有比較長的繁殖季節,在美國德州從6月持續至10月中旬,在阿根廷是4月至6月,沿巴塔哥尼亞海岸則是10至11月。通常以對為單位成群在一起營巢,到達繁殖地時對已基本形成。營巢於人跡罕至的懸崖上、離岸的小島或碼頭、湖邊、河岸或沼澤地中的樹上,有時一棵樹上有近10個巢,也有在湖邊或河邊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島上營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構成,亦喜歡利用舊巢,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修理舊巢和建築新巢。每窩產卵3-5枚,白色、淡藍色或淡綠色,呈卵圓形、鈍卵圓形或尖卵圓形,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3]。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赤裸無羽,大約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滿絨羽,同時飛羽和尾羽開始長出。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經過親鳥約60天的餵養,幼鳥才能飛翔和離巢,3年左右性成熟,雛鳥為晚成性。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頻

鸕鶿 相關視頻

野生鸕鶿喜歡群居,滿樹都是鸕鶿窩
鸕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