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鷲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鴛鷲被》故事源出元曲《玉清庵錯送駕鴦被》。改編:王雪波、王先芳。首演單位:天津評劇院。首演者小、花玉蘭、黃志忠、楊金利、李光泰、趙如意。
劇目介紹
評劇《鴛鷲被》劇情介紹:
被貶府尹李彥實之女李玉英,因父赴京借財主劉員外百兩紋銀、劉便欲納玉英為妾,並買通玉清庵老尼姑為其說媒;玉英輕信尼姑之言,應下於晚間在庵堂相親。但劉因爬牆被更夫誤捉,尼姑環在,玉英拿信物鴛鴦被到尼姑庵,卻同借宿書生劉瑞卿相會,並訂下終身。後來,劉又逼債,迫玉英允親,遭拒,就抓玉英到劉家做工抵債。一年後,瑞卿得官歸來,於玉英做工的客店相遇,終得團聚。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鴛鷲被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