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鶴山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鶴山廣東省江門市代管縣級市,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與佛山市南海區順德區隔江相望,北與佛山市高明區相臨;南與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區相近;西與開平市、新興縣接壤,325國道、江鶴、佛開高速公路與江肇公路縱橫貫穿全市。

鶴山於清雍正十年(1732)建縣,因市內有山形似仙鶴而得名。建國後曾與高明縣合稱高鶴縣,1982年恢復鶴山縣建制。1993年11月撤縣設市,下轄10個鎮,22個社區委員會,137個村民委員會,10個三峽庫區移民村。市人民政府駐沙坪鎮前進路,規劃控制面積81.4平方公里,現建成面積19.3平方公里。先後跨入"全國80個小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榮獲"全國綠化百佳縣(市)"、"省衛生城市"等稱號。

概述

鶴山標誌,大雁山紀元塔,黃繼明攝影

鶴山於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建縣,因市內有山形似仙鶴而得名。建國後曾與高明縣合稱高鶴縣,1982年恢復鶴山縣建制。1993年11月撤縣設市,下轄10個鎮,22個社區委員會,137個村民委員會,10個三峽庫區移民村。市人民政府駐沙坪鎮前進路,規劃控制面積81.4平方公里,現建成面積19.3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屬於江門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 

自然氣候

鶴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溫和濕潤,無霜期達354天;年平均氣溫21.6°C;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97.8小時,年平均雨量1774.1毫米。[1]

旅遊景區

鶴山

鶴山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景色秀麗,目前擁有北湖賓館疊翠山莊華安閣酒店福林酒店等星級酒店,並開發了大雁山風景區、馬山、仙鶴湖、古勞水鄉等旅遊景點和東坡亭、鐵夫畫閣等旅遊度假勝地和人文景觀。近年來,還增加了鶴山高爾夫俱樂部、祥興農莊、色色會所等生態旅遊及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吸引了中外眾多遊客前來旅遊觀光。目前,鶴山正朝着濱江景觀、僑鄉風情、生態園林、休閒度假等旅遊發展方向邁進。

鶴山市名勝古蹟

鶴頂亭

鶴頂亭為鶴邑名勝,位於舊縣城內鶴山之巔,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知縣劉繼倡導所建,現亭是1998年重建。劉繼撰《鶴頂亭記》敘其建亭宗旨,意謂鶴為仙禽,外形俊美,品性高潔,願後世登亭者顧名思義,以鶴自勉,懋著循跡,勿作貪官污吏,其立意至佳。建亭垂二百餘年,鍾靈蹄秀,有蒼松環抱,丹楓聳峙,木棉參天。登臨鶴頂,俯覽邑城,遠山近水,廬舍眼儼然,桑麻遍野,炊煙四望,憑眺遐思,逸興無限。

大凹關帝廟

申年(公元1896年)由當地紳民集資在舊廟基礎上重建,並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修葺過的。廟宇包括主座、左右青雲巷及左右廂房,面積357平方米。其營造法式與佛山祖廟相仿,體現清代後期嶺南廟宇的建築特點。這座小小的關帝廟匯集着建築、雕塑、書法、楹聯、圖書等藝術,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1994年,市人民政府把它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畫閣留芳

鐵夫畫閣位於鶴山市雅瑤鎮陳山村,它是為紀念著名愛國畫家李鐵夫先生而於1983年興建的。李鐵夫先生是一位富於正義感而有節操骨氣的愛國者,早年投身革命,曾先後加入興中會和同盟會,並親自擔任同盟會紐約分會書記達六年之久。孫中山先生曾撰文稱他為"東南亞巨擎",他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旅遊指南

茶山水浸雞--「茶山水浸雞」

風味不錯,一鍋清湯放上幾塊樹根(當地人叫「樹仔頭」),熟透的雞肉香氣撲鼻,鮮味無比。奇怪的是,雞肉在湯里燒來燒去還是那樣鮮嫩,一點也不老火,雞肉燒不老的秘方在湯水中的「樹仔頭」,這是茶山特有的藥材「五爪金龍」,在湯水中加進這些藥材,不僅風味獨特,而且雞肉也燒不老。雞肉好吃,除了會選擇雞種,關鍵的還是烹飪技術,而「五爪金龍」藥材是他們的「鎮山」之寶。

鶴山茶葉--鶴山著名土特產。

鶴山人種茶始於宋代。到清道光初年,種茶麵積達5333.3公頃,年產毛茶8.5萬擔。年出口茶葉6萬擔,遠銷歐美、南洋、大洋洲等地。鶴山茶以其條索緊細,成色油潤,湯色鮮亮,清香味濃,滋味甘滑,清熱消熱消滯而著稱。其中以古勞茶山、宅梧白水帶、鶴城馬耳山三個產地的最佳。「古勞銀針」為古勞茶的雅稱,其形似壽眉,狀若銀針,葉背顯毫如銀,葉色清翠,湯色清澈而略帶淺綠,回甘力醇和。生長在石岩頭(地名)的茶,其味芳香濃烈。乾隆年間《鶴山縣誌》云:「古勞茶味還武夷而帶芳,邑中物產唯此可以甲諸郡」。原古勞、鶴城、白水帶三地茶農以茶為活,鶴城的主街被命名為「茶行街」。20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戰亂,茶葉生產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恢復茶葉生產。70~80年代在合成農場建立大型的茶葉生產基地和在桃源馬山成立茶葉科學研究所。1998年,全市茶葉收穫面積153.9公頃。

古勞銀針--鶴山名優特產。

產於古勞鎮麗水石岩頭,故又曰岩頭茶。該茶條索緊結,挺直似針,色呈銀灰;泡後色澤碧綠明亮,葉底幼嫩,味道醇和清香;淺飲即舌滑喉涼,極感舒適;多飲止渴生津,全身爽快。一向譽為茶中妙品,早已蜚聲遐邇,馳名中外。晚清時期已極受推崇,成為中國名茶品牌之一。

馬耳山茶--鶴山名特產。

品牌以其產地冠名。馬耳山位於鶴城西北部約6千米,高聳挺拔,雄偉壯觀。山上茁壯翠綠的一片片,便是馳名遐邇的茶園。馬耳山麓為丘陵山坡,壤鬆土軟,泥骨色黃,向陽背風,宜種青茶。種後冬蓋山草,春暖滋潤,生勢壯旺。200多年前,惠州姓楊者遷居於此,6戶20人,沿坡開墾茶地。後練常精、練常振兄弟兩戶遷此,開墾茶地4公頃。鼎盛時期,茶農達20戶,200多人。茶青按季而采,春茶於清明,秋茶於白露。製作向用傳統工藝。該茶用開水沖沏,即片片豎起,香氣四溢,茶味甘香爽滑,香味濃郁,為送禮佳品。清末民初,鶴城街內建有美珍、樹芳、恆興隆、裕生、新廣興、聯昌盛等大茶莊,皆為當地商人合資開設。該街今仍以「茶行街」名之。

茶山素馨花--鶴山特產。

主產地為古勞茶山。種植歷史近50年,引進人叫球長伯,後遍及各家各戶。現種植面積約1.5公頃,年產量7.5噸。素馨,草本植物,春季種植,花開於夏,雪白芬芳。採摘卻於花蕾未綻之時。人工擷取,常人日采4至5斤。摘後經過蒸曬或烘乾程序;日曬者,色澤金黃,成針狀,稱素馨針。據醫書記載,素馨針有疏肺解郁,清熱去毒功效。故一般用於製藥。若將素馨針與青茶混沖,其茶清香甘涼,既解渴又清熱,茶山人向有此習,且作為待客的佳品。

鶴山紅煙--鶴山土產。

紅煙原產於南美洲,明代由菲律賓輸入閩粵兩省。清乾隆十九年(1754)至嘉慶年間,鶴山已大面積種植,產量居全省之冠。雅瑤、桃源、龍口一帶逐步成為紅煙主產地,年產量高達5000噸。《廣東通志稿》有「鶴山縣以產煙馳名,每年出口在百萬金(白銀)外」記載。到20世紀30年代,為鶴山紅煙產銷鼎盛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紅煙生產又有新發展。1986年鶴山縣成為全國31個煙葉出口生產基地之一。鶴山縣紅煙有上南、下南、上西、下西(指地域)之分。其中以上南煙最佳,而上南煙又以芸蓼煙著稱。芸蓼煙乃指今雅瑤芸蓼村黃坑豬公袍(土名)所種植的紅煙。鶴山紅煙素以葉色紅亮,味道濃烈,香醇馥郁,油分多,彈力強,揉搓不碎,久貯不變而馳名中外,外銷至澳門及印度、埃及、俄國、德國、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1951年,司徒美堂先生至鶴山縣視察。鶴山農民精選出芸蓼煙,敬請司徒美堂先生轉贈毛澤東主席,受到毛主席稱讚。

上南紅煙--鶴山名優特產。

也叫芸蓼煙。始種於清朝中葉,約有200多年歷史,是鶴山紅煙的著名產品。以煙質黃淨,肉厚、煙味香醇而馳名中外,遠銷至南洋群島等地。著名品牌有「黃坑煙」,「雲蓼煙王」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上南村民每年種紅煙173.3公頃,是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司徒美堂先生視察上南「李義蘭煙廠」時,村民托他將數扎頂級黃坑煙送給毛主席品嘗,毛主席收到後曾來信表示感謝,此事在當地成為美談。近年來,由於種植紅煙效益較低,多數村民已改種其它經濟作物,只有少數煙農種植少量用於自吸。

古蠶老古煙--鶴山名優特產。

以雅瑤鎮古蠶村生產而出名。該村處丘陵地區,耕地對紅煙生長特別適宜。古蠶先輩在明末清初開始試種紅煙,並逐漸學會施用有機肥料,如花生麩等。收煙期為芒種至夏至,此期間陽光充足,對煙青露曬有利,露曬約幾十分鐘收起焗至黃蠟色,再進行暴曬7天左右,此時煙葉油份適中,存放多年也不變質。早在清朝中期,古蠶紅煙開始出口到南洋一帶,製成的呂宋煙氣味香醇,因而馳名海內外,並帶動起古蠶紅煙逐漸進入發展盛期。冬種時,七成耕地面積種上了紅煙。近年來,隨着經濟發展,種紅煙經濟效益逐漸減少,村民開始改種其它作物,目前村內仍保持有幾十畝紅煙地,普遍用於自給。

東園香荔--鶴山名優水果。

珍稀荔種。植於雙合鎮雙橋東園村,故名。距今400年前,村民李卓化由新興市國恩寺六祖手植之千年香荔引種歸來。現其母株高4丈,樹身粗壯,枝繁葉茂;其旁一荔,樹齡過2百年,體亦偉碩,人稱「母子樹」。兩樹枝葉交錯,蔭覆過半畝,蔚為奇觀。此兩株古荔,雖歷遭劫難,仍頑強茁壯,年年掛果,豐年產量達1噸。其果核細小,肉鮮味甜,清香可口,為省內不可多得的珍稀香荔品種,不僅飲譽百里,且近年旅外鄉親,每屆蟬鳴荔熟,即組團歸來進行啖荔活動,東園香荔則為首選。

雙合黑葉荔枝--鶴山名優水果。

產於雙合鎮。該荔枝品種葉尤深綠,果實呈蠟白色,肉厚清甜,可食部分占全果75%。以泗合坑尾塘所產的最負盛名,核小、清香蜜味,汁多而不滯,風味別具一格,肉脫殼後用煙紙包亦不沾濕。據史料記載:清代,附近縣官,每年荔熟時,必騎馬前來品嘗;近年,亦成為鶴山海外聯誼會所組織的「啖荔團」的青睞果品。雙合種植荔枝,歷史已超350年。1989年鎮成立荔枝協會,加強了科研與指導,更顯規模。今全鎮植荔746公頃,品種有黑葉、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槐枝、白臘、白糖罌等。[2]

歷史文化

清雍正九年七月己丑(1731年8月30日)置鶴山縣,因縣城北有山形似鶴而得名。在1958年,高明、鶴山兩縣曾合併為高鶴縣,兩縣法院合併為高鶴縣人民法院。198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高鶴縣,恢復高明和鶴山兩縣。1993年撤縣建縣級市。

經濟發展

2010年經濟

2010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60.6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五年年均增長13.8%,比「十五」時期平均增速提高3.3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五年來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利用外資、外貿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一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26億元,比上年增長30.1%,五年年均增長2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3億元,比上年增長21.7%,五年年均增長2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7.46億元,比上年增長16%,五年年均增長1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4.77億元,比上年增長24%,五年年均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7%,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7.35億美元,其中超千萬美元的項目23個;外貿出口總額17.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4%,五年年均增長21.6%。

2011年經濟

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88.75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2.66億元,增長14.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08億元,增長21.3%;固定資產投資91.28億元,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34億元,增長14.2%;外貿出口額19.97億美元,增長14.9%;實際利用外資1.04億美元;農業總產值27.79億元,增長4.2%。

2011年 遴選「鶴山市現代產業50強」,力推項目上馬,出台扶持企業上市方案,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12億元,增長38.6%,創歷史新高;巨隆鋁業等優質項目加快推進;全市新增億元企業30家;世逸電子成為我市第五家年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現代服務業逐步壯大,鶴山珠江村鎮銀行、銀豐融資擔保公司、「大潤發」超市開業營運,高爾夫鄉村俱樂部、福朋喜來登酒店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34個項目納入江門市技術改造導向計劃,5家企業成為「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範企業」。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雙合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引進3家農業龍頭企業,龍口花卉生產基地成立花卉公司和專業合作社;全市新增2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專業合作社、1個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

積極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制定《鶴山市「十二五」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規劃》,統籌區域發展。依託國字號區域品牌和區位優勢,引進址山水暖衛浴五金商貿城、鶴山新濠畔國際鞋材皮革五金採購中心、皇冠制罐等大項目和優質項目。加快鶴山低碳谷整合開發,雅瑤基地納入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範園區統一規劃建設。高起點完成鶴山國際物流港總體規劃,廣珠鐵路鶴山站貨場設計運力由每年60萬噸提升至500萬噸。

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9個項目獲省、江門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2個項目列入省部產學研結合項目,新增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全市專利申請510件,通過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德塑有限公司成為「國家3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新增2個廣東省名牌產品(工業類)、3個廣東省着名商標,麗得電子的商標成為我市首個中國馳名商標(行政認定)。

在黨的領導下,全市場以倒逼機制為抓手,加快重點工程建設,江肇高速龍口出入口、新環路接三連路投入使用,廣珠鐵路鶴山段基本完成建設,沙坪聯圍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佛開高速陳山出入口改造工程、西環主管水網、新業路等重點工程加快推進,新建農村公路69公里,一批輸變電站和擴建工程順利投運。宜居城鄉建設加快,高起點推進北部商貿區概念性總體規劃研究及北部濱江新城重點地塊城市設計;鶴山酒廠、雁池村等「三舊」改造項目穩步推進;完成鶴山大道景觀提升工程等30多項綠化工程,省立綠道網鶴山段全線貫通,城市與社區綠道建設加快推進;鶴城鎮、址山鎮創建成為江門市宜居城鎮,省宜居村莊創建指導點鶴城鎮五星村建設加快推進;啟動首批「農村綜合建設示範點」建設,推動共和鎮創建廣東省中心名鎮;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取得新成效,完成一批村莊整治工作和「萬村綠」工程,共和鎮創建成為我市首個廣東省衛生鎮。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對60家重點企業實現在線監控,開展禽畜養殖業專項整治行動,完成上級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處置閒置土地初見成效,共督促動工建設2160畝,盤活閒置土地715畝。

以省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市為契機,推進一批試點單位管理創新,「流動人口管理、大調解格局、重大事項維穩風險評估機制」三個項目成功入選廣東省社會創新觀察項目。健全和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建立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提升綜治信訪維穩三級平台工作水平,各鎮(街)全部建成流動人口綜合服務中心。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試點工作,初步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範體系。啟動「六五」普法工作,138個村(居)被授予「江門市民主法治村(居)」。積極構建和諧勞資關係,全市500人以上企業80%建立了企業調委會,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獲「廣東省十大和諧企業」稱號。

外資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鶴山市外資經濟蓬勃發展,湧現出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銀雨燈飾有限公司、勝發鞋業有限公司、弗蘭卡廚具有限公司、德柏紙品有限公司、亞太食品有限公司、法羅力比力奇電器有限公司等一批頗具規模的骨幹外資企業。

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1.77億美元,增長15.4%。新批企業數11間,增資企業數18間。合同利用外資金額0.25億美元,下降89.3%。

民營經濟

近年來,鶴山市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新的發展增長點,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扶持措施,促進民營企業不斷上規模、上檔次。華旺精細化工有限公司、鶴山電機有限公司、明可達實業有限公司3家企業被認定為省高新技術企業,全市省級民營科技企業達到18家。「必登高」、「賓利」、「螞蟻皇冠」被評為廣東省鞋業十大知名品牌。

民營經濟不斷壯大。2009年末全市私營企業2514戶,註冊資金38.77億元,分別增長9.1%和25.6%;個體工商戶16606戶,註冊資金4.05億元,分別微降0.5%和增長9.6%。全市民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5家,產值132.49億元,增長26.6%,增加值25.66億元,增長24%。全年新上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0家,產值2.9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78%。

城市建設

鶴山市建設

2009-2010年,鶴山市進一步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成大林路、新環路路面一期改造工程及桂北村垃圾收集點改造工程建設;完善鶴山公園綠化、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完成市國防大廈、「鶴山十里方圓」二期工程建設,啟動市婦幼保健院、市供電調度綜合大樓、鶴山市實驗中學、沙坪中學(新校區)、鶴山碧桂園「大潤發」大型綜合商場等工程建設項目;全面實施「三舊」改造工程,開展綠道建設和村莊整治工作,推進建設嶺南特色宜居城市。至2010年底,城區公共綠地面積749公頃,園林綠地面積703公頃,城區綠化覆蓋面積730公頃,城區人均公共綠地14.68平方米。不斷加大市容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實現上門收集垃圾31263戶,日均清運生活垃圾328噸;鶴城鎮、址山鎮、龍口鎮、 雅瑤鎮、古勞鎮、桃源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使用。2010年供水干管總長850公里,售水量3312.56萬噸,城區飲用水普及率100%,使用液化石油氣普及率98%。

城鎮建設

鶴山市分為北、南、西三個經濟組團。北部組團以城區為中心,古勞、龍口、桃源、雅瑤四鎮協調分工、共同發展。南部組團以共和-址山鎮為中心,西部組團以宅梧鎮為中心,分別帶動周邊城鎮發展。其中,址山鎮和共和鎮是廣東省中心鎮。

村鎮建設

2009年-2010年,鶴山市重新修訂《鶴山市村鎮建設工程分級管理暫行規定》,繼續抓好新農村建設,完成行政村垃圾池建設132個,完成56條行政村的村莊整治規劃編制。完成鎮級工程辦理「兩證一書」379項。

農村新建住宅

2009年,農村新建住宅857戶,占全市農戶的1.46%,新建住宅面積10.1萬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30.27平方米。2010年,農村新建住宅1055戶,占全市農戶的1.68%,新建住宅面積10.93萬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29.67平方米。

基礎設施

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通車裡程1215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12公里,有大、中、小公路橋樑159座4806.9千米。全市有四級以上公路83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6公里,一級公路138.1公里,二級公路148.3公里,三級公路92.3公里。

公路建設和改造

2009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1.38億元。新建、改建公路94.9公里,其中一級公路3.3公里,二級公路10.9公里,三級6公里,四級74.5公里。2010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1.78億元。新建、改建公路102.5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1.1公里,二級公路11.5公里,三級公里1.8公里,四級公路78.1公里。

國家、省、江門市重點工程項目

江肇高速公路鶴山段、佛開高速公路鶴山段、廣珠鐵路鶴山段完成征地拆遷工作,交付施工單位使用。江肇高速公路2010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

段經濟結構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6.59億元,增長15.1%,增幅居江門四市三區首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5.31億元,增長16.6%。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工業生產值超億元企業共67家,比去年增加4家。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演進為8.2:56.1:35.7。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民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2.49億元,增長26.6%。 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21個,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73億元,增長13.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8.58萬平方米,增長9.5%。房屋竣工面積91.92萬平方米,下降2.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房地產投資大幅增長,09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34億元,增長20.3%。按投資結構分,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52億元,增長2.65倍,更新改造投資15.05億元,增長12%;其他投資10.82億元,下降21.3%,房地產投資21.94億元,下降8.7%。

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0.13億元, 下降52.3%;第二產業投資22.32億元, 下降6.2%;,第三產業投資45.89億元,增長40%%。

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21.94億元,下降8.7%。商品房施工面積190.2萬平方米,增長35.9%,商品房竣工面積58.42萬平方米,增長1.28倍,商品房銷售面積79.03萬平方米,增長96.2%%,商品房銷售額35.58億元,增長1.3倍,商品房空置面積5.7萬平方米,增長18.75%。

農業

鶴山市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耕作條件優越,歷來是廣東省商品糧基地。近年來,鶴山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傳統農業向商品化、基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初步建成優質糧、蔬菜、西瓜、粉葛、水果、生豬、三鳥、水產、花卉苗木、木薯十大農產品基地。

201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產值224686 萬元,比上年增長(可比價)4.70 %。其中,農業產值81361萬元,比上年增長4.20 %,林業產值9723萬元,比上年增長43.00 %,牧業產值96051萬元,比上年增長3.60 %,漁業產值34911萬元,比上年增長1.7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640萬元,比上年增長1.10%。

農業農村經濟加快發展,支農惠農資金投入加大,「十一五」落實各項強農惠農資金9962萬元。種養產值比重由2005年的56︰44調整為36︰64,獲得「生豬調出大縣」稱號。「十一五」期間,共改造低產農田1.7萬畝,低產魚塘6060畝。新增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江門市級6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5家,農業產業化組織共帶動農戶1.97萬戶,戶均增收7602元。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企業23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編制完成了《鶴山市現代農業總體規劃》、《雙合現代農業示範園總體規劃》。完成了一批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和省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沙坪聯圍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順利推進。

現代工業

鶴山市是珠江三角洲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紡織製衣、印刷、製鞋、電子電器、化工、五金不鏽鋼製造六大支柱產業,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生產體系。美雅集團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毛毯生產企業,銀雨燈飾有限公司為世界較大的燈飾生產企業,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印刷企業之一。美雅拉舍爾毛毯、華山泉礦泉水、比力奇電熱水器、鶴山電機、明可達檯燈、東古醬油、勝利廚具及鞋類、燈飾、制傘、時裝等一大批優質產品飲譽中外市場,近200個產品榮獲省以上名優新產品稱號。

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6.59億元,增長15.1%。增幅居江門四市三區首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5.31億元,同比增長26.6%;其中:輕工業產值178.46億元,增長14.8%;重工業產值136.85億元,增長19.1%。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0.91億元,增長6.5%;股份制企業125.88億元,增長21.7%;外商及港澳台企業產值179.31億元,增長12.6%,其他經濟類型9.2億元,增長32.2%。工業銷售產值293.79億元,增長10.5%%,工業產銷率為93.18%,下降1.91%。我市規模以上重大行業中,紡織業完成產值19.32億元,下降0.28%;金屬製品業完成產值39.82億元,增長9.2%%,占總產值比重為12.63%;電氣機械與器材製造業完成產值37.47億元,增長15.9%;印刷業完成產值28.67億元,增長12.5%;皮具及其製品完成產值22.47億元,增長13.9%;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11.24億元,增長46.7%,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值37.79億元,增長30.2%,占總產值比重為12%;規模以上產值增幅超過25%的鎮有雙合、鶴城、桃源、龍口四個鎮。年產值超過1億元以上,而且增長速度超過30%企業有21家。億元產值的工業企業67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6家,淨增加58家。工業用電量達到14.76億千瓦時,增長2.7%。

第三產業

近年來,第三產業成為鶴山發展的新亮點。通訊、電子、汽車、住房等高檔、大額商品銷售暢旺,新的消費熱點加快形成。交通運輸、旅遊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金融證券、保險、信息、中介、社區服務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

2009年,全市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37.3%。消費市場需求暢旺,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2.6億元,直接拉動GDP增長2.1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完成投資21.94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79萬平方米,增長96.2%,商品房銷售金額35.58億元,增長1.3倍。啟動市現代物流中心建設,完成《鶴山物流園鐵路貨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開展廣珠鐵路鶴山站場擴大的申報工作。

2010年房地產、金融、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繼續發展壯大。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58.1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0.7%。房地產業成為服務業的重要支撐,「十一五」時期全市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83.58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7.5%,商品房銷售面積23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13億元。金融運行平穩,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加大,201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達114.41億元,比2005年增長2.6倍。郵政儲蓄銀行鶴山支行、交通銀行鶴山支行、國民小額貸款公司開業營運,保險證券機構大幅增加,獲「廣東省金融穩定獎」。2010年旅遊總收入13.59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63倍。市現代物流中心成功納入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重點工程和省現代產業500強項目,被認定為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居民生活

全市人口總戶數111295戶。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365065人,其中沙坪鎮122961人;全年出生人口4053人,人口出生率為11.1%;死亡人口2574人,死亡率7.1%;全市淨增加1706人,自然增長率4.7‰;全市平均人口數359170人,平均每戶3.34人。鶴山市2005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我市常住人口為47.41萬人,城市化水平為50.41%。

城鎮居民生活穩定。據城調隊住戶調查顯示: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14301元,增長9.4%。人均消費性支出11045元,增長10%。按大類分,食品類支出5195元,微降1%;衣着類支出551元,增長10.2%;居住類支出978元,下降4.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支出635元,增長48.7%;醫療保健類支出530元,增長30.9%;交通通訊類支出1555元,增長4.5%;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1261元,增長83.7%。全年農民人均收入7335元(農業局統計口徑),增長8%。在崗職工年均工資收入23721元,增長27.7%。

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84.81億元,比年初增長15.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23.03億元,比年初增長9.1%。金融機構貸款餘額87.52億元,比年初增長64.1%。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為79.03萬平方米,增長96.2%,商品房屋銷售額為35.58億元,增長1.3倍。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 各種社會保險參保工作穩步推進。年末離休、退休、退職人員共14926人, 其中機關事業4156人。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92703人、失業保險65316人、基本醫療保險60735人,工傷保險85291人。生育保險職工66472人,城鎮醫療保險50981人。

全年各險種保費收入達45954萬元,下降12.3%,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為9056萬元,增長3.9%,人壽保費保險收入36898萬元,下降15.6%。全市保險已決賠款金額9561萬元,增長9%,其中財產險賠付4113萬元,增長6%,人壽險賠付5448萬元,增長11.4%。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全市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數612張,收養人員372人,其中市社會福利院床位數412張,收養人員270人。敬老院11間,社會福利院1間,社區服務設施25個,散居供養347人,集體供養資金231.7萬元。我市年內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290元/月,農村農民最低生活保障160元/月,全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3403戶7982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數982人。落實保障資金1062.6萬元。

相關視頻

鶴山市流行音樂協會恭祝大家新春快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