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鷓鴣天·離恨》


作品名稱: 《鷓鴣天·離恨》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鷓鴣天·離恨》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多,儘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之地。縱觀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2]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態,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頭。

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將離別的愁怨向他訴說,等到郎君歸來,她的愁怨卻消散無蹤。

白雲安靜地漂浮,江水閒適地流動,一聲橫笛,笛音幽怨空靈,凝滯在那寂寞的空樓。

想着何時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卻只能望着江邊堤岸低垂的楊柳下那一葉孤舟。

賞析

這首小詞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態抒寫「離恨」的,全用白描,不假雕飾,極樸素,極清麗,幾類小曲。上片追憶往日的幽會,刻畫女子嬌慎佯羞的形象,情意婉轉但遣詞造句問並不讓人覺得刻意雕琢。

「背立盈盈故作羞」的「盈盈」二字的確是靈動精巧,將詞中女主人公的風姿、儀態之美妙動人濃縮在其中。《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有「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之句。這裡用「盈盈」二字,也體現出詞中女主人公與《古詩十九首》中這位嬌美、輕盈、光彩照人的女子一樣的形象。「手按梅蕊打肩頭」是極能體現納蘭詞風的一句化用。女子纖纖素手揉碎了梅蕊,拋向情郎肩頭,嗔怪之情與嬌羞之態相融,旖旎萬分。上片四句,酷似李煜詞「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曉妝初過》)所描繪的情景,而在香艷中更覺清新,在婉麗處又現俊逸。

下片寫眼見耳聞之景,淡淡之雲與悠悠之水,伴和着耳畔的笛聲,更烘托出離恨的悽苦。「一片橫笛鎖空樓」寫笛聲縈繞在空寂的閣樓中。一個「鎖」字形容笛聲不絕,仿佛凝滯。笛聲與梅花,向來是詩詞中道盡淒清的意象,觀梅聞笛,便勾起古往今來多少人的感情。唐朝崔道融就有《梅花》一詩:「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技依病看。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笛聲總是清冷空幽的,而此時又是離別在即,相見無期,讓人怎能不滿心愁緒。結句以虛筆勾畫了一幅月夜春泛的美妙圖畫,並以此虛設之景,進一步抒發了離恨的心·曲。「何時共泛春溪月,斷岸垂楊一葉舟」,想象中的良辰美景,更襯得當下的離別之苦不堪忍受。

古時不比如今,車行不便,一別之後有可能就是餘生難再相見,時間,距離,生死,再如何情比金堅在這樣的刁難前也都只能面對。縱是帝王,李煜也要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放之納蘭,更是無可奈何。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