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鷸蚌相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鷸蚌相爭
 

近義詞魚死網破鷸蚌相危

反義詞同舟共濟相輔相成

出 處 :《戰國策

體 裁成語

屬 於 :貶義詞

鷸蚌相爭是中國漢語成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出自《戰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

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 [1]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伐燕,燕趙久相支,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2]

譯文

趙國將要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故事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着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

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

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

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寓意

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我們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視頻

鷸蚌相爭

參考資料

  1. 鷸蚌相爭,漢典
  2. 鷸蚌相爭,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