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鹿角杜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鹿角杜鵑

中文名稱:鹿角杜鵑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latoucheae Franch.

界:植物界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杜鵑花目、杜鵑花科

屬種:杜鵑屬、鹿角杜鵑種

鹿角杜鵑[1]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l-6米。葉互生,常2-5片集生枝頂;葉片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7-9月。產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和貴州。生於海拔1000-2000米的雜木林內。種子繁殖。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3(-5)米;小枝開展,灰色或淡白色,無毛。

葉集生枝頂,近於輪生,革質,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8(-13)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近於圓形,邊緣反卷,上面深綠色,具光澤,下面淡灰白色,中脈和側脈顯著凹陷,下面凸出,兩面無毛;葉柄長1.2厘米,無毛。

花芽長圓狀錐形,頂端銳尖,鱗片倒卵形,外面無毛,邊緣具微柔毛或細腺點。花單生枝頂葉腋,枝端具花1-4朵;花梗長1.5-2.7厘米,無毛;花萼不明顯;花冠白色或帶粉紅色,長3.5-4厘米,直徑約5厘米,5深裂,裂片開展,長圓形,頂端微凹,被微柔毛,花冠管長1.2-1.5厘米,向基部漸狹;雄蕊10,不等長,長2.7-3.5厘米,部分伸出花冠外,花絲扁平,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圓柱狀,長7-9毫米,褐色,具縱溝,無毛,花柱長約3.5厘米,無毛,柱頭5裂。

蒴果圓柱形,長3.5-4厘米,直徑約4毫米,具縱肋,先端截形,花柱宿存。花期3-4月,稀5-6月,果期7-10月。

本種與西施花R. ellipticum Maxim. 相近,但不同在於本種的葉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花芽鱗片邊緣被微柔毛或細腺點,易於區別。

產地生境

產中國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和貴州。生於海拔1000-2000米的雜木林內。模式標本采自福建。

生長習性

杜鵑花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3-5月開花,杜鵑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

繁殖方式

扦插

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應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厘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然後扦插在疏鬆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溫度保持在20-25℃,遮陰並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

嫩枝

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對於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厘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採用嫩枝劈接,然後置陰棚下用塑料薄膜綁紮,並用塑料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2]

參考資料

  1. 鹿角杜鵑,植物網
  2. 杜鵑花生長習性和栽培技術,文水人大網,2017-9-22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