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鹿角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鹿角霜

鹿角霜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等的角熬製鹿角膠後剩餘的骨渣。梅花鹿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梅花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野生較小,禁止捕獵。吉林、遼寧、河北四川等地有飼養;馬鹿棲於混交林及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於東北、西北內蒙古等地。古代在製取鹿角霜的過程中,有不提出鹿角膠質者,也有加入其他輔料藥者。

基本信息

規:每袋裝1000g

劑型:霜劑

藥品類型:中藥

基本簡介

來源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馬鹿C.elaphus L.的角熬製鹿角膠後剩餘的骨渣。

其它名稱 :鹿角白霜

中藥價值

藥材簡介;藥材: 為圓柱形或劈破成半圓柱形的塊,大小粗細不一。一般馬鹿角的霜塊較粗大,花鹿角的霜塊較細小。外層灰白色,質較緻密;內層色較深,質疏鬆多細孔。氣無,味微苦澀,有粘舌感。以塊整齊、色灰白、不糟朽者為佳。

基本簡介

拼音名: Lù Jiǎo Shuānɡ

拉丁名: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馬鹿C.elaphusL.

英文名: CORNU CERVI DEGELATINATUM【功效分類】補陽藥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角熬製鹿角膠後剩餘的骨渣。

藥源分布:動植物資源分布: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山東、北京等地。

來源:本品為鹿角去膠質的角塊(熬製鹿角膠剩下的骨渣)。春、秋二季生產,將骨化角熬去膠質,取出角塊,乾燥。

製法:用時搗碎。

藥材性狀

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顯粉性,常具縱棱,偶見灰色或灰棕色斑點。體輕,質酥,斷面外層較緻密,白色或灰白色,內層有蜂窩狀小孔,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吸濕性。氣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

性味歸經:咸,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溫腎助陽,收斂止血。用於脾腎陽痿,食少吐瀉,白帶,遺尿尿頻,崩漏下血,癰疽痰核。

用法用量:9~15g,先煎。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不良反應:藥物配伍

化學成分

鹿角霜主要成分為磷酸鈣、碳酸鈣、氮化物及膠質等。另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穀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bvginine)等174種氨基酸。從多毛鹿角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得次黃嘌呤(hypoxanthine)、尿嘧啶(uracil)、尿素(urea)和肌酸酐(creatinine)。

功效:補腎助陽;收斂止血

考證:出自《品匯精要》

科屬分類:鹿科

主治

腎陽不足;脾胃虛寒;食少便溏;陽痿遺精;尿頻遺尿;崩漏;帶下;創傷出血;瘡瘍久不癒合

生態環境

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棲於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各家論述

《本草便讀》:鹿角膠、鹿角霜,性味功用與鹿茸相近,但少壯衰老不同,然總不外乎血肉有情之品。能溫補督脈,添精益血。如精血不足,而可受膩補,則用膠;若僅陽虛而不受滋膩者,則用霜可也。

資源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分布於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炮製方法

鹿角霜:揀去雜質,斫成小塊。鹿角霜塊:將鹿角霜研成細粉,每斤加入鹿角膠2兩(加水4-5倍烊化),麵粉2兩,拌勻壓平,切成小方塊,曬乾。]現在所用的鹿角霜,均是提制鹿角膠後剩下的殘渣(詳鹿角膠條),而古代在製取鹿角霜的過程中,有不提出膠質者,也有加入其他輔料藥者。

《聖惠方》:取鹿角嫩實處五斤,先用水煮三、五十沸。洗刷令淨。即以大麻仁研取濃汁,煮角約一復時便坎,後又須刷洗鍋器令淨,更用真牛乳五斤煉,專青如玉色即住。

《衛生易簡方》:以米泔浸鹿角七日令軟,人急流水中浸七日去粗皮,以東流水、桑柴火煮七日,旋旋添水,入醋少許,搗成霜用。

《濟急仙方》:用新角三對,寸截,盛於長流水浸三日,刮淨,人椿實子、桑白皮、黃蠟各二兩,鐵鍋中水煮三日夜,不可少停,水少即添湯6日足取出刮淨,曬研為霜。

《韓氏醫通》:以角之新者,寸截,囊置長流水中七日。瓦擊水煮,每角一斤,人黃蠟半斤,缶口用露酒一壺掩之,別沸流水旋添,勿令下竭,桑柴火足十二時,其角坎矣,竹刀切去黑皮,取白者春細為霜。

生藥材鑑定

本口呈長圓柱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顯粉性,常具縱棱,偶見灰色或灰棕色斑點。體輕,質酥,斷面外層較緻密,白色或灰白色,內層有蜂窩狀小孔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吸濕性。氣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以塊整齊、色灰白、不糟朽者為佳。

性味

味咸、澀、性溫

藥材基源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角熬製鹿角膠後剩餘的骨渣。

原生動物

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幹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幹成直角,主十稍向後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中醫傳承

實用選方

①治腎寒羸瘦,生陽氣,補精髓:鹿角霜、肉蓯蓉(酒浸,去敏皮,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天(去心)、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各50克。上五味,搗羅為末,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聖濟總錄》鹿角霜丸)

②治諸虛百損,羸弱不堪者:用銅凱一。具,着底鋪薄荷末100克,上鋪山藥末八兩,上鋪鰻魚(去頭、尾)500克,上鋪鹿角霜200克,再以薄荷細末100克蓋之,蒸極爛,將魚骨炙脆為末,共一處搗和丸。每服25克,白湯下。(《何氏濟生倫》鹿角霜丸)

③治盜汗遺精:鹿角霜100克,生龍骨(炒)、壯蛇(煅)各50克,為未,酒糊丸梧子大。每鹽湯下四十丸。(《普濟方》)

④治小便頻數:鹿角霜、白茯苓等分。為未,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梁氏總要方》)

⑤治五種腰痛,夜多小便,膀胱宿冷:鹿角霜,細研如面,每日空腹時以溫酒調下10克,晚食前再服。(《聖惠方》鹿角霜方)

⑥治膏淋:鹿角霜、白茯苓、秋石各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三因方》鹿角霜丸)

用藥禁忌

陰虛陽亢者禁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克;或入丸、散。外用:知量,研末撒。

營養知識

鹿角霜知識介紹: 鹿角霜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等的角熬製鹿角膠後剩餘的骨渣。梅花鹿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梅花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野生較小,禁止捕獵。吉林、遼寧、河北、四川等地有飼養;馬鹿棲於混交林及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於東北、西北、內蒙古等地。

古代在製取鹿角霜的過程中,有不提出鹿角膠質者,也有加入其他輔料藥者。

鹿角霜呈長圓柱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顯粉性,常具縱棱,偶見灰色或灰棕色斑點。體輕,質酥脆,斷面外層較緻密,白色或灰白色,內層有蜂窩狀小孔,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吸濕性。氣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以塊整齊,色灰白、不糟朽者為佳。

鹿角霜補充信息: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搗碎,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鹿角霜適合人群: 陰虛火旺者禁服。

鹿角霜食療作用: 鹿角霜味咸澀、性溫,歸腎、肝、脾經;

質輕斂澀;具有補腎助陽,收斂止血的功效;

主治腎陽不足,腰膝冷痛,陽痿遺精,尿頻遺尿;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崩漏帶下,創傷出血,瘡瘍久不癒合。

鹿角霜做法指導: 1. 腎陽不足,精血虧損,羸弱面黧,陽痿,不孕者,可與肉蓯蓉、炮附子、巴戟天、蜀椒配伍。

腎虛精關不固,夢遺滑泄,或睡中葉出者,可與龍骨、牡蠣配伍,以增收澀之功。

使用提示:內服:煎湯,6~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 [1]

視頻

騰訊視頻插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