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麥高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麥高樂原圖鏈接

麥高樂爵士,(Sir Nathaniel William Hamish Macleod,1940年1月6日),勳銜:KBE, JP,國藉英國。前香港政府官員,1966年加入政府工作,出任多個高層職位,1991年8月至1995年8月任[財政司]。他是最後一位出任[香港財政司]的外藉人士,曾在任內提出香港式「共識資本主義」(consensus capitalism)概念[1]

麥高樂爵士曾就讀於[聖安德魯大學]和[布里斯托大學],穫得哲學碩士及社會學文憑。

任職香港政府職位

  • 1971年出任[助理布政司]
  • 1972年出任[助理財政司]
  • 1983年出任[貿易署署長]
  • 1987年出任[工商司]
  • 1989年出任[副財政司]
  • 1991年出任[財政司]

在立法局/立法會服務期間

1991年8月12日 - 1995年9月1日 委任 (當然議員 - 財政司)

1991年4月24日 - 1991年5月1日 委任 (當然議員 - 署理財政司)

1987年4月7日 - 1988年3月3日 委任 (官守 - 工商司)[2]

學歷及專業資格

A.C.I.S. M.A. (Hons.) (St. Andrews) Dip. Soc. Sci. Sociology (Bristol)[3]

財政司生涯

麥高樂出任香港財政司期間,港府的外匯基金儲備高達2,361.21億港元,位列全球第十二位。1991年的全年生產總值為6,429.30億元,人均全年生產總值則為111,721港元。在他就任期間,每年都達到減稅增支和提高財政盈餘的目標。

麥高樂在1992年10月1日表示,全球資產最大的一百家銀行中,有八十三家有在香港經營業務,認為香港已成為主要國際銀行業中心。為對金融市場進一步作出有效監管,港府在1993年4月1日正式合併外匯基金管理局與銀行業監理處為金融管理局,以維持貨幣及銀行體系的穩定。[4]

提早缷任

為了配合彭定康的公務員當地語系化政策,麥高樂在1995年8月31日卸任財政司一職,並由華人庫務司曾蔭權接任,麥高樂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後一位外籍財政司。

視頻

《特首選戰》林鄭月娥:財政盈餘須回應市民訴求

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提及回歸前財政司麥高樂,麥高樂曾經以反問方式說:「市民是樂意見到累積到的盈餘鎖在庫房,還是見得到有好的醫療服務、好的社會服務、好教育服務?」她續引述:「若以為鎖起啲錢是對的做法,那是非常可笑的吝嗇。」林鄭月娥表示,她對政府近年理財方法有保留,對儲備愈多愈好的說法感到「可笑」,認為「將啲錢鎖埋,明明市民想要好啲醫療服務,都唔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