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三七

中文名稱:黃三七

拉丁學名:Souliea vaginata (Maxim.) Franch.

別稱:太白黃連、土黃邊(陝西),長果升麻

科:毛茛科

屬:黃三七屬

種:黃三七

黃三七中藥名。為毛茛科黃三七屬植物黃三七Souliea vaginata(Maxim.)Franch.[Coptis ospirocarpa Brvhl;Isopyrum vaginatum Maxim.]的根莖或全草。具有清熱除煩,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熱病煩躁,心悸怔忡,骨蒸潮熱,咽炎,口腔炎,結膜炎,瘡癰腫毒,濕熱泄瀉,痢疾。

目錄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毛茛目

亞科:金蓮花亞科

族:升麻族

性味歸經:味苦,性涼

英文植物志:6:143

中國植物志:第27卷 091頁

分布區域: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緬甸北、不丹、錫金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5-75cm。根狀莖粗壯,分枝,鬚根多數。莖直立,下部生2-4片膜質鞘,在鞘之上通常生2葉。

葉通常為2回3出複葉;葉片三角形,長達24cm,指片具長柄,3回裂片近羽狀細裂,小裂片卵形至披針形,疏生鋸齒;葉柄長5-34cm。

總狀花序具4-6花;苞片卵形;花先葉開放,直徑1.2-1.4cm;萼片5,白色,倒卵形;花瓣5,小,寬卵形或扇形,長為萼片的1/3-1/2;雄蕊多數;心皮1-3。u果條形,長3.5-7cm,基部漸狹成細柄,具明顯的網脈。種子表面生網狀窪陷。花期春季。[1]

植物種屬

毛茛科黃三七屬植物黃三七。

分布區域

分布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坡地。

藥用價值

一、

功能:清熱除煩,解毒消腫。

主治:熱病煩躁,心悸怔忡,骨蒸潮熱,咽炎,口腔炎,結膜炎,瘡癰腫毒,濕熱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化學成分:根莖含鐵破鑼皂甙Ⅲ、Ⅳ。

相關論述:《陝西中草藥》:瀉火燥濕,清心除煩,抗菌消炎,健胃。治咽炎,結膜炎,口腔炎,骨蒸潮熱,心慌心悸,煩躁不安,菌痢,腸炎,癰瘡腫毒。

採收加工:6-8月採收,根莖帶土曬乾,去淨泥土用;全草陰於用。

藥材性狀

乾燥根莖多分枝,呈雞爪狀,長3-7cm,表面黃棕色至紫棕色,有明顯的環節及細縱紋。質硬而脆,斷面棕色至棕黑色,常見圓形空洞。周圍着生多數鬚根,鬚根棕黑色,短小,彎曲,多已折斷。氣微,味苦。[2]

二、

【出處】《陝西中草藥

【拼音名】Huánɡ Sān Qī

【別名】土黃連、太白黃連(《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長果升麻的根莖、全草。秋後採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5~75厘米。根狀莖粗壯,分枝,鬚根多數。莖直立,下部生2~4片膜質鞘,在鞘之上通常生2葉。葉通常為2回3出複葉;葉片三角形,長達24厘米,指片具長柄,3回裂片近羽狀細裂,小裂片卵形至披針形,疏生鋸齒;葉柄長5~34厘米。總狀花序具4~6花;苞片卵形;花先葉開放,直徑1.2~1.4厘米;萼片5,白色,倒卵形;花瓣5,小,寬卵形或扇形,長為萼片的1/3~1/2;雄蕊多數;心皮1~3。蓇葖果條形,長3.5~7厘米,基部漸狹成細柄,具明顯的網脈。種子表面生網狀窪陷。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生於高山坡地。分布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等地。

【性狀】乾燥根莖多分枝,呈雞爪狀,長3~7厘米,表面黃棕色至紫棕色,有明顯的環節及細縱紋。質硬而脆,斷面棕色至棕黑色,常見圓形空洞。周圍着生多數鬚根,鬚根棕黑色,短小,彎曲,多已折斷。氣微,味苦。

【性味】《陝西中草藥》:"苦,涼。"

【功能主治】《陝西中草藥》:"瀉火燥濕,清心除煩,抗菌消炎,健胃。治咽炎,結膜炎,口腔炎,骨蒸潮熱,心慌心悸,煩躁不安,菌痢,腸炎,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撒。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黃三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黃三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黃三七,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