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岡鎮隸屬廣東省饒平縣,位於南海之濱、閩粵交界處,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6°6′,北緯23°4′。東鄰福建省詔安縣,西連錢東鎮,南至南海,北接聯饒鎮,處於汕頭和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是饒平縣縣城,饒平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截至2012年,黃岡鎮總面積96.6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和12個社區及1個綜合場。全鎮共有園地2682畝、林地25532畝、淺海灘涂10933畝。全鎮戶籍人口19.7萬人,旅居海外僑胞約2.6萬人。

2012年黃岡鎮農業總產值6.0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915元,工業總產值38.46億元,外貿出口1.8億美元,年外貿出口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23個,利稅4.18億元。2010年被評為「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2011年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19年10月,黃岡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建置沿革

黃岡歷史悠久,創建於宋淳佑乙巳年(公元1245年),古稱瓮城,又稱鳳江。相傳此地古為黃土崗,故名黃崗,因「崗」與「岡」相近,易名黃岡。

宋、元、明、清四代,黃岡鎮一直為粵東軍事重鎮。據《三陽志》記載,宋淳祐癸卯年間(1243年),潮州知府鄭良臣奉旨在黃岡創立城寨;李遇繼任知州後,便增設軍房,以石砌城,至己巳年(1245年)完成,屯兵百名。宋代的黃岡城寨,為潮州府重要軍事門戶,轄至鮀浦水軍寨。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黃岡巡檢司。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屬宣化都黃岡堡。

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因海寇踐蹂,居民余廷仁等呈請當道築城禦寇。潮州知府郭春震重建。城內外皆甃以石,周長1200餘丈,四門,計費銀七千餘兩。官三(成)民七(成),越明年工乃竣」。自此,黃岡也稱瓮城,即潮州府重要軍事拱城,捍衛東南海疆。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潮州府於黃岡設海防館。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黃岡增設通判一名,並移潮州右營到此鎮守。

清順治元年(1644年)年間,饒鎮總兵吳六奇又重建黃岡城。城垣再度加厚加固,圍650丈,高1丈余,城牆堅固倍昔,但城的規模比舊城縮小近半。

清康熙三年(1664年),政府下令饒平隆眼城、宣化、信寧三都居民內遷50里,並拆毀黃岡城(大城所也同時拆),從此黃岡城荒廢八年。

清康熙八年(1669年),始准內遷移民回籍復業。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潮州知府宋徵壁再次重建黃岡城。城仍分4門,東門在今百貨商場東向地方,城垣從菜場頂繞環城路經北門、西門、南門、沿丁末路至今百貨商場相接,成一橢圓形。

清代,設潮鎮黃岡協左右兩營,左營設副將、都司、守備各一員,千總二、把總四,兵578名,馬58匹;清末,柘林司也設在黃岡東門內。

民國十七年(1928年),黃岡始立政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建鎮,民國時期,黃岡鎮一直為饒平三鎮之一。

1950年曾為黃岡區,下轄山楚、霞繞、區北、大河、大新、鴻江、鴻程、林村、東界、汫洲10個鄉和黃岡鎮。

1951年8月饒平縣人民政府在黃岡鎮設立辦事處,黃岡單獨設鎮,下設6個辦事處。

1953年1月饒平縣治由三饒鎮遷此,黃岡鎮成為了饒平縣縣城鎮。

1958年9月,黃岡、鳳江、汫洲、聯山合併成立鳳江人民公社,1959年6月又從鳳江人民公社析出,成立黃岡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黃岡鎮人民政府建制。

1986年9月,東界的仙春、碧崗兩鄉和鳳洲區併入黃岡鎮。

鎮政府駐地原置於丁未路黃岡蔡厝祠內,1997年改駐地於黃岡鎮沿河北路。[2]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黃岡鎮轄仙春村、碧崗村、碧春村、霞東村、霞中村、霞西村、山霞村、新霞村、新厝村、新合村、獅頭寨村、下埭仔村、洪西寮村、薛厝寮村、山美村、後港村、和石村、東峽村、嶼山村、大澳村、碧洲村、汛洲村、里和睦村、大畔寮村24個行政村和龍眼城社區、上林社區、寨上社區、城北社區、紅光社區、聯光社區、河南社區、西門社區、石埕社區、南門社區、楚巷社區、下市社區12個社區及1個綜合場。鎮政府駐黃岡鎮沿河北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岡鎮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6°6′,北緯23°4′,地處南海之濱、閩粵交界,東鄰福建省詔安縣,西連錢東鎮,南至南海,北接聯饒鎮,處於汕頭和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全鎮總面積88.6平方千米(2017年)。

地形地貌

黃岡鎮位於黃岡河三角洲,地勢北高南低,以低丘及河積海積平原為主,丘陵多半形態渾圓,頂部平坦,坡度和緩。平原除早已形成的三角洲大片面積外,1957年起,通過大規模人工圍海造田,許多島嶼,如碧洲、汫洲、海山等已同大陸相連,平原面積進一步擴大。

氣候

黃岡鎮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四季溫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明顯。[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截至2012年,黃岡鎮海岸線長10.5公里。有園地2682畝、林地25532畝、淺海灘涂10933畝。

漁業資源:截至2012年,黃岡鎮水產資源有對蝦、鰻魚、貝類、大澳泥蚶、疊石赤蟹等水產品。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黃岡鎮戶籍人口19.7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為漢族。旅居海外僑胞約2.6萬人,是重要的僑鄉。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213128人。

經濟狀況

綜述

2012年黃岡鎮農業總產值6.02億元,工業總產值38.46億元,外貿出口1.8億美元,利稅4.18億元。

第一產業

黃岡地處黃岡河下游沖積平原,形成了糧食、水產、水果、蔬菜、禽畜五大農業生產基地。2012年黃岡鎮農業總產值6.0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915元。

截至2012年,黃岡鎮淡水養殖面積1569畝,海水養殖面積1.78萬畝,其中對蝦養殖11420萬畝,網箱養魚4410格,貝類7120畝,水產品總量2.62萬噸。漁業產值2.60億元,占農業產值46%。名產有疊石赤蟹、大澳珠蚶、鳳洲烏耳鰻等。

第二產業

2012年,黃岡鎮已建成1個省級台商投資區、2個縣級工業園區。黃岡鎮共有工業企業89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25家,黃岡鎮工業總產值38.46億元。產品種類涉及農產品(食品)加工、電子元件、糧食機械等近20大門類4000多個花式品種,產品遠銷香港、台灣、東南亞和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黃岡鎮工業龍頭產業區已列入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截至2012年,全鎮擁有著名商標9個,其中國家馳名商標1個(金灶);著名品牌11個,其中國家名牌1個(嶺頭單叢茶);專利產品313項;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民營科技企業21家、農業龍頭企業8家、省知識產權企業3家、省市工程技術研發中心8個、省民營企業自主創新500強企業1個、國家農業部「水產品加工示範基地」1個。

第三產業

2012年,黃岡鎮外貿出口1.8億美元,年外貿出口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23個,利稅4.18億元。[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黃岡鎮有中共饒平縣委黨校和饒平縣廣播電視大學2所高等教育學校;貢天、現代、鳳江3所技術職校; 11所中學,其中饒平二中是國家示範性高中,省一級學校5所,市一級學校2所;28所小學,其中省市一級學校各2所;幼兒園54所,其中省一級園1所,市一級園3所。初中普及率99%,小學普及率99.9%。 基礎設施 截至2012年,黃岡鎮有新城區客運站,有年供水930萬噸自來水廠2座,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並與省電聯網,有縣城污水處理廠,還有黃岡河一河兩岸長廊景觀、中山公園、濱河公園、大澳文化公園和上林公園等休閒場所。

截至2012年末,全鎮有郵政、電信機構4個,固定電話擁有量約4.13萬戶,手機擁有量約14萬個,寬帶接入約3萬個。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黃岡鎮有2個獎教獎學基金會;30個圖書館(文化站),藏書量達3.64萬冊。鎮內還建成有縣圖書館、縣文化中心以及縣博物館等。黃岡鎮被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黃岡鎮有饒平縣人民醫院、饒平縣華僑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慢病站、防疫站及鎮衛生院等8所衛生醫療機構。[5]

歷史文化

飲食

饒平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寶斗餅

黃岡鎮生產一種餅食叫寶斗餅,八角四方,如賭具骰子,俗稱「斗子」,因餅好吃,故名「寶斗」。它的用料,以新鮮雞蛋、豬油和豆油混和精麵粉作餅皮,餅餡用綠豆豆泥(砂)加油、白糖、冬瓜丁、蔥珠油和芝麻油。

民間藝術

每逢新春佳節及喜慶日子,人們喜歡演出布馬舞展示吉祥喜慶,增添節日氛圍。

大鑼鼓班

潮州大鑼鼓是饒平很早就最為盛行的音樂演奏。鑼鼓演奏有《封相》等諸多曲牌。動靜配合,跌宕起伏。每於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或慶典、拜年,各村、各居委會便出動潮州大鑼鼓,配以文藝化妝巡遊。全縣鄉鎮各有數十支潮州大鑼鼓班。黃岡、錢東、汫洲、樟溪等鎮曾派隊參加省、市、縣以至香港、澳門的重大慶典活動或比賽,先後取得比賽二、三等獎或優秀獎等獎項。

宗教

黃岡鎮內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其中信仰佛教的人數最多。本鎮共有佛教庵寺19座,比如石壁山雷音禪寺、碧崗觀海寺。較大的基督教堂4處,天主教堂5處。

革命傳統

黃岡還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農曆四月十一日(陽曆5月22日),在黃岡爆發了聲震中外的「丁未革命」,史稱「潮州黃岡丁未起義」。為了紀念丁未革命,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廣東省政府撥款在黃岡城建築了丁末路、中山路和丁未革命紀念亭。

1923年,黃岡創辦模範小學,首辦「晨光女子小學」;1925共青團在瑞光台設立第一個支部,繼而開展工農運動。1925年,相繼成立黃岡錫箔工會和理髮工會,僅錫箔工會會員便達600多百人。1930年,中共饒平縣委在刺圍設立地下縣委機關和地下交通站。

鎮名由來

黃岡,古時稱「鳳崗」。據《饒平縣誌》記載:「明初鳳崗改名黃岡埠。」「洪武三年設黃岡巡檢司」。原來,黃岡北面東側,乃是鳳嶺余脈岡陵,故名鳳崗。

明初,朝廷決定在這裡設巡檢司以鎮平禍亂,當時饒平尚屬潮州府的海陽縣,海陽縣令便派劉宗仁來主辦這事。劉宗仁是湖廣人,操荊楚音,完全不懂潮語,上司叫他來鳳崗,他誤聽作「黃岡」,呈文也寫作「黃岡」,文到上司,也就照批。黃岡之名遂流傳至今。

民間把「黃岡」又叫瓮城,據清《饒平縣誌》載:明嘉靖戊申年,因倭寇蹂躪居民,余廷仁等呈請當道築城禦寇,潮州知府郭春震來到黃岡,着手規劃建城。東門在今豬仔場街與中山路交匯處,向北至菜石獅巷北,折西至蟹洞,再向西至小金山西側。南面直至溪畔街頭,折西至太平門,稍偏西北沿今於末路南邊向西進,至城隍廟西側會合。這樣,兵家防禦之城,又酷似一個向東平放的大瓮,城開四門,東門特別闊大,且外門拱成圓形,頗似瓮嘴,從此,遠近都知黃岡叫瓮城。[6]

風景名勝

概述

黃岡鎮名勝古蹟眾多,擁有以山海為主的自然景觀和以古文化、古建築、民俗風情為主的人文景觀。

截至2012年,名勝古蹟屬省市級文化保護37處,其中古墓3處、石刻1處、古建築2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8處,其中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和黃岡丁未革命聚義誓師處等地。

主要景區景點有位於鎮區北面二公里的棲雲山的石壁山風景區;有「市重點開發旅遊島」、素有「白鷺天堂」之美譽的汛洲島;有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丁末黃岡起義秘密會所舊址「名賢余氏家廟」等等。

黃岡鎮主要風景名勝

石壁山風景區石壁山風景區位於縣城北側,景區總體規劃區3.2平方公里,設置核心保護區、遊樂度假區、文化與綜合服務區和森林探險區等4個功能區。有納海樓、「粵東一璧」大牌坊、涑玉泉、雷音寺、摩崖石刻、麗澤湖以及饒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等主要景點。

黃岡河兩岸黃岡河南岸有11個景點,北岸有10個景點。位於黃岡河南岸的瑞光台(瑞光書院),是饒平二中的舊址,也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汛洲島汛洲島在廣東省饒平縣柘林灣中部,位於饒平黃岡河出海口以南4公里處。面積約2.5平方公里。汛洲島東西部凸起兩座山峰。、汛洲島、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島上有長達10公里的海灣沙灘。域內高峰期會集結十萬隻以上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

中山公園

位於縣城公園大道和汕汾公路路口的中山公園,是為紀念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丁未起義而建的。公園內有孫中山先生的雕像,還有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中山公園紀念亭前建了孫中山先生銅像、人工湖、湖心亭、九曲橋廊等景觀。

中山公園和丁未革命紀念亭

大澳文化公園大澳文化公園位於黃岡鎮大澳村委會的村後山,總面積100多畝,建設主要以淺海文化為主題,用石雕、建築物和綠化為主要載體,立海神媽祖巨型塑像為公園標誌,集運動、健身、休閒、宣傳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7]

交通

黃岡鎮處於汕頭和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歷來是閩粵兩省物資交流的一個重要集散地。陸路距廈門197公里、汕頭58公里、深圳328公里,距潮州港20公里,距廈深鐵路饒平站10公里。汕汾高速公路(G15)、國道324線複線、省道坑海線和進港公路、黃三線、豐柏線、連接黃岡高速路口的迎賓大道以及建設中的環城北路等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綱、縣道村道的陸上交通網絡。

位於黃岡鎮南端柘林灣的潮州港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一類港口,港口距台灣高雄186海里,至香港192海里,貨輪可直航各大港口。

名人

莊育智:(1924年—1996年),材料科學、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再富:1939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長。

莊威鳳:1938年出生,天文學家,曾任汕頭大學副校長。

郭啟宏:1940年出生,現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編劇。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黃岡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相關視頻

黃岡鎮龍眼城幼兒園2016招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