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力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黄包车)
前往: 導覽搜尋

人力車,又稱作黃包車,或者東洋車,是一種依靠人力交通工具,一般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可坐一到二人,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也有的洋車後邊有人推) 人力車主要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汽車尚未發達的時代,在亞洲各國的城市地區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1]。20世紀後半以後其交通工具的功能,逐漸被三輪車機動三輪車所取代,現在主要是在觀光景點使用。

起源

康熙本《孔子問答‧小兒論》插畫即出現後推型的人力車。有別於需站在車上的馬戰車,可供長者乘坐的兩輪車,不晚於漢代出現,即所謂的「安車蒲輪」。

人力車最早在1869年在日本被發明出來。而具體發明者則有多種說法,比較廣泛為人接受的說法是洋介泉(Izumi Yosuke),也有說法稱是由美國傳教士喬納森·斯科比(Jonathan Scobie)或是美國鐵匠艾伯特·杜爾曼(Albert Tolman)發明。最早僅是個人在橫濱街上使用,但很快即開始在當地流傳使用,在幾年之間已經成為日本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中國大陸

引進

1873年,一位叫梅納(Menard)的法國商人從日本抵達上海,試圖把人力車引進中國以圖獲利,獲得了法租界公董局的同意。公董局以發放牌照收稅的方式來作管理。1874年米拉正式成立了公司,到該年底,在上海已有十家公司成立,有近千輛人力車在營業。其後逐漸在上海各地區流行起來,到1914年時,僅公共租界就有9178輛的人力車。

除了在上海之外,人力車也很快地傳布到中國各個大城市。1906年,人力車引進到成都[2];著名小說家老舍所著的《駱駝祥子》之中,便描寫了北京的人力車夫的生活。

改良

引進中國之後的幾十年間,人力車也作了許多的技術改進,包括輪子由木輪先改成橡皮輪,最後改用打氣的輪胎,增加了行走的穩定度;增加了靠背和彈簧坐墊,以使乘客舒適;增加了車燈以利晚間的行動。

經營

在民初上海的人力車公司經營方式早期主要是由外國成立的人力車公司,購買人力車,並向租界當局登記買牌照,之後再租給中國中間商,再轉租給人力車伕作生意,到20世紀開始,逐漸出現中國商人的公司登記競爭。由於當時人力車造價因技術發達而日漸下降,公司購買一輛人力車,約出租一個月就能收回成本,因此成為當時獲利甚豐的行業。

人力車夫

出勞力的人力車夫的生活一般都辛苦,在1930年代,搭乘人力車的價錢大約是一英里收費不到20分,比當時乘出租汽車要便宜很多,一般市民可以負擔的起,加上人力車相較於汽車而言,可以進入許多較窄的巷弄,因此成為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但人力車伕花費大量的勞力,但所得扣除租車費用之後,收入甚少。據估計,在1930年代,上海約有80000左右的人以拉人力車維生,大多是外地移入的下層貧民。

視頻

人力車 相關視頻

新款的人力四輪自行車,一小時速度40千米,自帶雨棚不畏風雨!
日本街頭的景象,滿馬路的人力車,仿佛回到了舊時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