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山市屯溪隆阜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黃山市屯溪隆阜中學黃山市的一個組織機構。

獲得榮譽

2015年1月27日,黃山市屯溪隆阜中學入選黃山市精神文明[1]建設指導委員會確定的「黃山市第十一屆文明單位」擬表彰名單。

校園諮詢

【永遠的「陶子」】從「四女師」到隆阜中學

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師範是屯溪市隆阜中學的前身,創辦於1922年,原是師範學校,1928年改普通中學,1935年改女子初級中學,抗戰開始又恢復為完全中學[2]。其間,校名數易,然女子中學的屬性未改變,解放後直到1958年才男女合校,改名為屯溪市隆阜中學。

當時,徽州籍熱心婦女教育的人士(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江彤侯,歙縣人;南京東南大學教育系主任陶行知,歙縣人;東大圖書館主任洪範五,績溪人;省立二師校長胡晉接及省立三中校長方新)積極倡議,在家鄉辦一所女子師範學校,培養師資,開創新風,得徽州各界有識之士贊助。幾經曲折,徽州最早女子中學——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師範學校始得誕生。

選定校址

教育廳准辦四女師,校址擇何處?當時教育經費困難,只撥開辦費5000元。致力於地方教育文化事業的程管侯等聞聽,與隆阜東區小學教員潘孝先及地方人士戴英等商量,認為隆阜人口、錢糧多,條件優越,四女師設隆阜為宜。經力爭,教育廳同意。

在隆阜三門,學校先租吳村德堂全屋(一半典入,一半租入),後租戴東原先生讀書處基地400平方尺,及古軒全屋一半,民國12年春又租慎餘堂屋四進。當年秋,學生增多,無法容納,學校租前邊渠吳姓全屋一所(今隆阜中學東首飯廳處,原有舊屋於1958年拆除),作附屬小學校舍。

所有代用校舍皆舊式民房,於教育管理不便。其時,婺源旅漢茶商孫靜山捐銀洋3000元,購置校地。江彤侯批准按年撥臨時費用一萬元,以資建築。後來,江去職,費用未領到,建校費遂擱置。利用孫氏捐款,學校購隆阜戴純甫氏基地一塊,以建新舍。戴氏收半價,餘款捐置設備。1928年冬,學校購前邊渠吳宅及吳姓地基一塊,與戴氏地基連片,1929年,在戴氏地基上建教室3排12間,和男教員宿舍平房18間。1932年,校長許敦士捐俸,建織布廠房一間,又募建小型發電廠,學校始有電燈照明。同年,學校建5間平房作圖書館。1935年,校長陳季倫在學校西北角擴建女生與女教員宿舍樓一座。至此,校舍解放前建築基本定局,占地24畝多,建築面積1832.5平方米。

關懷四女師, 陶先生幾件小事傳為美談:一是「長城磚」。1923年9月,他遊覽萬里長城,從青龍橋車站劉師傅處得「長城磚」,上刻「中部」二字,明朝永曆年間製造。他帶磚回鄉,贈四女師,「我想四女師校舍不久就要建築,用此磚來點綴,也是千載一時的盛事。新教育是共和的保障。我們四女師既得萬里長城之磚,自然在造就人才,保障共和的路途上邁進。」二是「十字架」。四女師最早的校慶是11月11日,先生給師生寫信:「十一月十一日,十字代表十字架,十字架有犧牲的意義;兩個一字,就是兩個鐵肩膀,上頭背了兩個十字架。每當校慶日,我們就要想到十字架是鐵肩膀的,我們要立志硬起肩膀來,為國家背雙倍的十字架。」三是「過五關、斬六將」。1933年,曉莊師範被封后,四女師(已改為四女中)20多名師生找到避居上海的陶先生,被熱情接待。先生作「過五關、斬六將」的講話,勉勵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他們返校後傳達先生教誨,全校師生倍感鼓舞。

解放後,學校更名為「皖南屯溪女子中學」,1952年又易名「安徽省屯溪女子中學」,1958年9月實行男女生同校,改名「安徽省屯溪市隆阜中學」,成為徽州地區的一所重點學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