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陶行知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山陶行知紀念館 |
中文名稱;陶行知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安徽歙縣黃潭源村 出生日期;1891年01月01日
|
陶行知於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縣黃潭源村,是當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後陶行知"。為了紀念這位世界名人,安徽省委、省政府於1981年批准在陶行知家鄉他少年 就讀的──崇一學堂舊址,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於1984年開館。
序言介紹
陶行知於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縣黃潭源村,是當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後陶行知"。
個人貢獻
陶行知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早年留學美國,師從杜威。回國後大力推行平民教育 ,特別是鄉村教育,先後創辦了曉莊師範學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等學校。 他認為當時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的茅屋禮堂,取名叫"犁宮",兩邊對聯是"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另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他身體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大家一起勞動、教學,這在當時,對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著名學者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11卷500多萬字)。
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隨着時代的演變而不斷進步。他原名陶文浚,後來由於贊成"行知合一"的學說,改名了陶知行,在實踐中,他又覺得行應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一二.九"運動後,在黨的幫助和影響下,他積極參加抗日民主活動,認識到教育應該為民族、民主革命服務,先後創辦了育才學校和和社會大學,培養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鵬、張勁夫等都是他的學生。周恩來同志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說他是"一個毫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陶行知一生艱苦樸素,為民眾鞠躬盡瘁,"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兩句話,更他一生的光輝寫照。他在55歲時,終因操勞過度,不幸去世。毛澤東同志稱他是"偉大的人 民教育家",宋慶齡題詞稱他為"萬世師表"。他的一生遍及得了黨內外、國內外進步人士的普遍敬仰。[1]
所獲榮譽
為了紀念這位世界名人,安徽省委、省政府於1981年批准在陶行知家鄉他少年 就讀的──崇一學堂舊址,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於1984年開館。陶行知的學生--原安徽省委書記、中國文化部顧問劉季平、原安徽省省長王郁昭剪了彩。原省委書記李世龍、張愷帆、省政府副省長魏心一和全國知名教育家 杭葦、呂型偉、段力佩,陶行知親屬吳樹琴、陶曉光、陶誠等參加了開館典禮。日本專修大學教授、陶研專家齋藤秋男先生前來祝賀,說安徽省陶行知紀念館開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96年,陶行知紀念館被國家教委等6個部委命名為"百個全國 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設東西兩側大門,東西兩大門的館名分別由胡耀邦、胡厥文題寫。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