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岐半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岐半島
黃岐半島.jpg

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中文名稱:黃岐半島

所屬地區:福州市連江縣

電話區號:0591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部海岸

面   積:135平方公里

方   言:福州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望鄉亭、觀音閣、仙人招手岩

火車站:連江站

車牌代碼:閩A

郵   編:350516

黃岐半島(古名黃崎,英語:Huangqi Peninsula)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東部,霞浦東衝口東南側,西接筆架山,如一條綠色綢緞直伸東海。自西向東展布,長31公里,寬4~5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呈「丫」狀鑲嵌在東海之濱的臺灣海峽西岸。有人形象地將她比喻成一枝橄欖枝。黃岐半島的出現,使連江海域凸顯「三灣兩口」態勢,即羅源灣、定海灣、黃岐灣和可門口、敖江口。還有一個圍海而成的大官阪墾區。黃岐半島水域島礁棋布,港灣眾多,海域廣闊,海產豐富。周圍岬灣交錯,有黃岐、定海漁港,是福建省重點漁區。黃岐鎮是黃岐半島重要的旅遊城市,重要的旅遊景點為望鄉亭觀音閣雞母壇仙人招手岩等景點。該島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1]

地理位置

黃岐半島在福建省東部海岸。向東北伸入羅源灣定海灣、黃岐灣間,北有東洛島,東南遙對馬祖列島,西以鶯頭官嶺一線與官坂、筆架山毗連。屬連江縣。因島上黃岐鎮得名。長19公里,寬3~11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由燕山期花崗岩和流紋質凝灰熔岩組成。

旅遊信息

黃岐鎮是黃岐半島的重鎮,遠近聞名,歷來是商貿繁華的漁區。海域遼闊,山水相依,風光宜人,顯現漁鄉風采,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成了旅遊休閒的好地方。

後沙

是黃岐鎮天然的海濱浴場,在黃岐鎮北面一處長約三百米的沙灘上。每年夏季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來往不絕。這裡有平緩廣闊的金色沙,還有渾圓的大石頭點綴着海灘。

望鄉亭

位於黃岐鎮西南山腰,登高望遠,可以將媽祖島盡收眼底。據說台灣同胞為了表達思鄉之情,所以取名為「望鄉亭」。望鄉亭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周圍樹木蔥蔥,是個懷古思鄉的好地方。

觀音閣

原叫觀音堂,始建於明朝,位於黃岐鳳穴的「鳳心」地段,倚山面海,幾經滄桑,至今仍壯觀肅穆。閣樓居高臨下,三進古建築,飛檐翹角,金色的琉璃瓦迎着陽光似金色佛光閃爍。前往觀音亭需將車停在半山腰,大概走路20分鐘到達。登頂望遠,整個黃岐海域盡收眼底,山水相依風光宜人,十分壯闊。

雞母壇

在黃岐碼頭西北角山頂上,兩塊大石相疊而成的景觀一一「金雞轉向」,又稱雞母壇。它的形狀恰似一隻伏窩母雞正在下蛋,石旁的草木好像雞尾的羽毛,南風拂吹,輕輕飄動。雞母壇,從前雞頭向南,蛋下北邊,黃岐北富南貧。後因南北道人鬥法,南道得勝,從此雞頭向北了,蛋也下到南邊了,黃岐變成南富北貧了。黃岐的現狀,似乎印證了「金雞轉向」的傳說,全鎮南北經濟是有一定懸殊。

仙人招手岩

黃岐山前的公路左側有一塊酷似手掌,高約15米,寬5米的巨石,四方無依,上大下小,懸立在一塊盤石上,好像一個仙人的巨掌在向您打招呼,這就是仙人招手岩。有人稱它「企石」、「提刀石」,形狀十分奇特。

煙囪山

在黃岐鎮東臨海的一座山上。明朝嘉靖年同,倭寇侵擾我沿海,戚繼光揮師南下,招募漁工擴大抗倭陣容。黃岐半島百姓也自發組織自衛團體,由於經驗不足,設防不嚴,倭寇勾結海盜300餘人持長矛、火槍,氣勢洶洶燒殺搶奪,鄉民各自逃命,在煙囪山石洞避難,被倭寇發現,用草、穀殼阻塞洞口兩邊,點火熏煙,100多人活活被煙熏死,慘狀目不忍睹,「煙囪山」因慘案而得名。血教訓了鄉民着於構築抗寇城牆,並在山頂設罟瞭望台和報警點,一旦發現敵情,立即點火冒煙,發出救急信號。從此「煙囪山」出名了。

仙人掌與仙人洞

傳說很久以前,南海仙人受東海仙翁邀請,於清晨騰雲駕霧經黃岐上空,突然有道奇光異彩從側面反射過來,甚感稀奇,於是緩緩下降煙囪山頂上,用右腳着石後轉45度,只見一輪紅日從東海冉冉升起,金光萬道,仙人讚不絕口。煙囪山的巨石上還有明顯仙人腳掌印,石旁山洞稱「仙人洞」。史載,黃岐鎮每年大年初一,少男少女和孩童都成群結隊清晨出發登上煙囪山,攀巨石觀仙人腳掌,以求護佑,再迎着東升的旭日,穿仙人洞,祈求去邪免災,年年平安,歲歲歡樂。這種習俗流傳至今,長盛不衰。[2]


視頻

福州連江黃岐半島風光

參考資料

  1. 黃岐和黃岐半島,馬祖日報,2012-12-15
  2. 福州連江黃岐半島,山水相依風光宜人,騰訊網,20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