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斌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斌卿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網

黃斌卿(1597-1649),字明輔,一字虎痴,福建莆田人。其先以御倭功,世千戶。崇禎末,為舟山參將。福王時,升九江總兵,改廣西征蠻將軍,未赴。唐王即位,擢水陸官義兵馬招討總兵官,封肅虜伯,太子太師,賜尚方劍。

基本信息

本 名:黃斌卿

別 名:虎痴

字:明輔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福建莆田

出生日期:1597年

逝世日期:1649年

主要作品:《來威堂存稿》、《東南紀略》

主要成就:扶明抗清

爵 位:肅虜伯→肅國公(追封)

人物簡介

明清易代之時,舟山成為反清戰略要地。拉開這段重要歷史大帷幕的第一人是福建人黃斌卿。他從1645年八月率兵到舟山經營反清大業,直到1649年九月被魯王部下殺害,拋屍舟山大海。其後,舟山成為魯王政權立足之地,牽制清軍大量兵力,依然令上至清朝皇帝,下至江南百姓關注。

黃斌卿因與舟山結下這段四年不解之緣而成名,《明史》《清史稿》都有他的記載,許多南明野史更有他的傳記,《舟山市志》有其個人小傳。但黃斌卿是怎樣一個人呢?史書有許多互相矛盾或語焉不詳之處,需要作些進一步的考證。

生平事跡

首先需要考證的是黃斌卿的生平,他出生於何時何地?如何成為明朝的軍事將領?

筆者發現明崇禎九年(1636)《兵部題行「推補福建巡撫標下中軍游擊」稿》一文,有官方發布的黃斌卿早年生涯資料信息,這份來自中央政府權威的人事檔案儘管簡單,但也可以幫助我們解答一些問題。

崇禎九年四月初六日,兵部向皇帝報告,福建巡撫標下中軍游擊將軍出現空缺,公推兩名候選人請皇帝選定。其中一位就是黃斌卿。報告中介紹他的情況是:

「黃斌卿年四十歲,系福建興化衛百戶。崇禎五年十二月,推福建銅山水寨把總。七年七月,安酋敘功,題加都司僉書管事。八年三月,福建巡按路振飛題加游擊管事」。

由此可以確定,黃斌卿生於1597年(明萬曆二十五年),1649年他在舟山死難時年僅53歲。

抗擊荷蘭

崇禎九年(1636),40歲的黃斌卿升任福建巡撫標下中軍游擊將軍。這是他人生中又一件大事。

明代,巡撫是一省最高軍政長官。福建巡撫標下中軍游擊將軍,大約相當於後來的省軍區副參謀長兼直屬部隊指揮官。兵部報告點明其責任是:「專管標下士兵,編成營伍,及添募浙兵八營,續增標游水兵二支,常川訓練。其沿海各寨游衛所等官俱聽節制。無事則練兵造器以備春冬二汛,有警則會同該道並三路參游計議策應,務俾海氛盡息。」

明朝在福建沿海分設三路參將(大約相當於後來的軍分區司令)守御,並在五水寨設把總。巡撫直屬部隊駐在省城,沿海各守備部隊要聽直屬部隊指揮官的命令。因此,黃斌卿擔任這一新職,雖然游擊將軍官銜要比參將低,但實權卻也不小。

巡撫標下中軍游擊將軍另一任務是招募浙兵加強福建海防力量。原來,明代中期倭寇侵擾,浙江沿海地帶首當其衝。後來,胡宗憲指揮明軍重創倭寇。1558年十一月,倭寇逃離舟山柯梅,開始南侵福建。福建衛所駐軍一觸即潰,直到由戚繼光訓練的金華義烏兵入閩,才打垮倭寇。浙兵能征善戰,朝廷由此決定每年徵調浙兵到福建協助防守。

兵部報告送上去後,崇禎皇帝最終確定黃斌卿擔任此要職。筆者以為,這大約與黃在任銅山水寨把總時在參與打擊荷蘭入侵者的戰鬥中表現突出有關。

福建沿海自抗倭戰爭結束以後一直很不平靜。荷蘭人多次侵入我澎湖列島,要求福建當局允許貿易。荷蘭戰艦高大堅厚,「前後左右俱裝巨炮,一發十里,當之無不立碎」,並與中國海盜不斷聯手騷擾沿海。福建當局招撫海盜鄭芝龍為主將,專責剿其他海盜。崇禎七年(1634)九月,鄭芝龍下戰書約荷蘭人決戰,明軍在料羅灣(金門東海岸)大捷,「為海上數十年所未有」。

莆田史料說,這年九月十二日,銅山寨把總黃斌卿率軍「殺死紅夷一顆、真賊四顆,奪獲夷牌一面、番衣一領、番帽一頂、長槍二支、踢刀一把,余賊跳水登舟奔遁。」十六日,黃在銅山又發現兩隻紅夷夾板船,率軍四百人乘戰船七隻、火船四隻「追出甘山,夷銃亂髮,官兵見奉新頒軍令,冒死進攻,不敢退避。又幸天奪其魄,夾板一大船觸礁,開駕未及,兵船火器一時亂打,夷眾驚忙,爭下小艇奔走,」被黃斌卿手斬首級三夷,明軍士兵也斬殺十夷,「夷眾跳水溺水莫計。風大火烈,所焚夷船不能救止,燒至近水船底方息。」紅夷即荷蘭入侵者。

黃斌卿由此立功。崇禎八年,福建巡按路振飛「題加游擊管事」,黃斌卿被提升為游擊將軍官銜主管銅山水寨,這為他在其後贏得兵部提名出任福建巡撫標下中軍游擊將軍打下了基礎。

人物評價

明末一代名儒黃道周在《石齋集》中多次提到黃斌卿。1645年夏,清軍渡過長江,黃道周在杭州附近遇到黃斌卿,詢問前線情況。後來他在寫給唐王的奏摺中說,他要黃與自己一起北上徽州抗敵,而「黃斌卿厲聲呼臣隨之東」(指回到福建)。「武臣之不足謀,一至於此!」

黃道周出生於福建東山島,小時候就在島中石室讀書。他考中進士,在京為官,敢與崇禎皇帝爭辯是非,因此名氣很大。崇禎五年,他被削籍回家當老百姓,直到崇禎九年才復官。這四年恰好是黃斌卿任東山島銅山水寨把總期間。他們之間的交往應是開始於此時。

但黃斌卿急着要黃道周回鄉,應有自己想法。南明福王即位這一年裡,朝政黑暗。黃從浙江帶兵北上勤王,後來駐防安慶,立有戰功,卻突然被任命為「掛征蠻將軍印,鎮廣西」,交出軍隊,去偏僻之地當個空頭官。他離開以後,前線兵敗如山倒,此時再回安徽豈能有作為。

這年七月,黃道周向唐王極力推薦黃斌卿出任抗清軍事要職,稱黃「其人喜大官,慕大名。其家尚有四士,可招致以另為一軍,足備不虞。」這說明他對黃為人相當了解。

《福建通志》稱,黃斌卿是個好學之人,「好聚書,夜必張燈讀史,雞鳴治軍,日以為常。著有《來威堂存稿》、《東南紀略》、《閩浙雜詠》數十卷」。黃「夜必張燈讀史,雞鳴治軍」。這有點像三國關羽的作為。

福建《湄洲日報》有文章介紹,黃斌卿家鄉莆田碗洋村關帝廟至今很有名氣。相傳黃與清兵作戰,暗中在關帝面前禱告,如能得勝,願鑄關公銅像一尊。黃果然打了勝仗,遂用「赤寶銅」鑄成關公神像一尊,運回碗洋奉祀,故有「廟鎮碗洋金鑄像,山朝筆架氣凌雲」的楹聯。

關羽也是個「慕大名」的人物,但他最重氣節。黃斌卿在舟山抗清,有人提出向日本人借兵反清,黃斌卿的第一反應是:「這不是又出了個吳三桂嗎?」看來,黃崇尚關羽為人。他在舟山四年充滿艱險,清軍多次向他招降,卻沒有像實力比他強得多的鄭芝龍那樣放下武器,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黃道周當時被時人推崇為「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徐霞客語),一般的官員他是不屑一顧的。但他與「喜大官,慕大名」的黃斌卿關係會如此密切,極力推薦他出任抗清軍事要職,至少說明他對黃的做人底線及軍事能力是認可的。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