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柳

中文名稱:黃柳

別稱:小黃柳

科:楊柳科

屬:柳屬

黃柳(Salix gordejevii Chang et SkV.)為多年生灌木

耐寒、耐熱、抗風沙、易繁殖、生長快、耐沙埋。喜光。喜生於草原地帶地下水位較高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

本種為內蒙古東部與遼寧西部沙丘上較普遍的植物,是極佳的固沙樹種,用插條繁殖。

信息

拉丁學名:Salix gordejevii Chang et SkV.

科名: Salicaceae

屬名: Salix

界:植物界

分布區域:分布於中國的遼寧、吉林、寧夏和內蒙古等省區。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米。樹皮灰白色,不開裂。小枝黃色,無毛,有光澤。冬芽無毛,長圓形紅黃色

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3-6毫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腺鋸齒,上面淡綠色,下面較淡,幼葉有短絨毛,後無毛;葉柄長2-3毫米,無毛;托葉披針形,長3-6毫米,邊緣有腺齒,常早落。

花先葉開放,花序橢圓形至短圓柱形,長1.52.5厘米,粗約7-8毫米,無梗;苞片長圓形,先端鈍,色暗,兩面有灰色長毛;腺體1,腹生,長約0.5毫米;雄蕊2,花絲離生,無毛,花葯黃色,長圓形;子房長卵形,被極疏柔毛,花柱短,柱頭幾與花柱等長,但較粗,4深裂。

蒴果無毛,淡褐黃色,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花期4月,果期5月。[1]

生態特徵

黃柳廣泛見於草原帶地下水位較高的沙地,在流動沙丘上,往往形成單種灌叢群聚具有耐寒耐熱抗風沙易繁殖生長快萌芽力強等特點.黃柳的生境與北沙柳相近似,適生於疏鬆的沙質土壤。黃柳具有強大而開展的根系,主根一般深達3.5米,側根長達20米,粗壯、強韌,細根交織,固沙性能強,生長快,栽植一年側根可達11米(圖141—2);二年生的水平很可伸展到13.2米,為冠幅的13倍。根系密集層次為20—80厘米。黃柳所以能在乾旱的流沙上生長,與它具有龐大根系有關。黃柳的物候期,在寧夏中衛地區,2月下旬萌發,4月中旬果熟,10月中旬凋落,均比遼寧省章古台早一或半個月。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花芽4月上旬萌動,4月中旬開放,4月下旬開花,花期14天左右。5月下旬始果,果用約9天,果實成熟時種子即刻飛散。千粒重0.405克。黃柳早期生長迅速;8月中旬後生長減慢,當年生枝條可達1.5—2.5米。在水分良好的地方,壽命可達30年左右。黃柳耐沙埋,易生不定根,以加速生長。據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所沙坡頭科學試驗站資料,沙埋厚度達47厘米的黃柳,當年平均生長高度比未沙埋的高85厘米,比沙埋25厘米的高41.2厘米。黃柳能耐風蝕,風蝕達15厘米時,對其當年生長影響並不顯著,但風蝕達20厘米時,生長高度較未受風蝕的約減少50%,嚴重風蝕易造成死亡。黃柳萌芽力強,無性繁殖容易,可行插條和播種繁殖,秋季栽植比春、夏季栽植成活率高,可達80%。據在寧夏中衛地區1960年6月測定,黃柳的總含水量最高為262.1%(水分占乾重的百分數人最低為186.8%,最大值出現在清晨,最小值出現在中午,吸水力為10—15個大氣壓,蒸騰強度從生長期開始逐漸上升,6月以後逐漸下降。6月份蒸騰最大,最大蒸騰強度可達34.8毫克/平方厘米/小時,黃柳抗旱性強,於背風坡有積沙的地方可形成高大的灌叢。但沙丘固定後,黃柳生長不良,漸趨衰亡。平茬可以復壯,據調查,平連後當年平均高生產較未平茬的提高197%。栽植後2—3年平差一次為宜。黃柳野生於草原地帶,在固定、半固定沙地及流動沙丘上都廣有分布,多在落沙坡腳或丘頂生長,形成茂密的柳叢或黃柳泡包。[2]

生長環境

生於流動沙丘上。[3]

分布範圍

產內蒙古東部和遼寧西部,甘肅北部有引種。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遼寧彰武縣章古台和內蒙古東部呼倫池附近(雄株)。

主要價值

柳樹材質輕,易切削,乾燥後不變形,無特殊氣味,可供建築、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纖維含量高,是造紙和人造棉原料;柳條可編筐、箱、帽等;柳葉可作羊、馬等的飼料;蜜源植物;為優美的觀賞樹種。

飼用

在內蒙古科左後旗的調查,黃柳一荻(Miscanthussacchariflorus)+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草場,畝產鮮草286.5公斤,可食草產量86公斤。黃柳在幼嫩時,山羊樂食,於命後散落在地上的枯枝葉,山羊、綿羊和牛喜歡揀食。含有較多的脂肪和無氮浸出物,蛋白質和粗纖維中等,灰分中含鈣較多;蛋白質的品質較好,所含必需氨基酸較一般比禾穀類飼料多,大約同小麥麩所含相近。其化學成分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見表141—1、141—2。[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