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明復圖書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浦區明復圖書館,原名盧灣區圖書館,前身為上海市人民圖書館。因盧灣區廢區、併入新黃浦區,而於2012年3月改為現名。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陝西南路235號,為國家一級圖書館,系上海市中心圖書館成員單位。
該館坐落於明復圖書館舊址,其命名是為了紀念中國的第一位數學博士、中國科學社首屆董事會成員胡明復[1];此外,該圖書館的會心樓是中國科學社駐滬辦事處和中國民主促進會舊址。
歷史
1929年9月,中國科學社在上海亞培爾路(今陝西南路)購買土地,建造新的圖書館,其也成為中國第一座採用新式設計的公共圖書館。根據蔡元培的提議,以胡明復之名命名圖書館。1931年1月1日,明復圖書館正式開館。
明復圖書館對外開放閱覽,外借則限於科學社社員。抗戰前每天開放時間4小時,讀者均一天20人左右。抗日戰爭期間,南京藏書隨科學社內遷重慶北碚,抗戰勝利後,由於南京的中國科學社及生物研究所的建築已毀於戰火,北碚藏書全部移藏上海館
1954年,中國科學社理事會決定將明復圖書館全部藏書及基地、館舍、設備和購書基金等捐獻給上海市人民政府,並於1955年2月由文化局接辦。1956年,正式改建成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聘請科學家任鴻雋為館長。1958年12月18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正式對外宣布併入上海圖書館。
上海市人民圖書館,是1949年5月共產黨接管上海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市政教育處於6月16日接管上海市立圖書館,加以改造和發展而成。起初仍沿用舊名,1951年2月正式更名為上海市人民圖書館。1951年起,分批在市區設立區級閱覽室。上海市人民圖書館先隸屬上海市教育局,繼於1952年劃歸上海市文化局領導。同年,上海市人民圖書館搬入位復興中路的文化廣場。
1956年,上海人民圖書館下設各區級閱覽室脫離原建制,交由各區並組成一批區圖書館。
1958年10月,經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同意,上海市文化局決定將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上海市報刊圖書館、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四館合併[2];同時,上海市文化局調整市級公共圖書館的布局,上海人民圖書館裁撤,留存下來的新中國建立後出版的中文書刊約45萬冊左右連同館舍、家具設備,以及部分人員(近60人)移交盧灣區以建立盧灣區圖書館(是時盧灣區館正在籌建之中),編制下放盧灣區;原人民圖書館部分人員分別調離,其部分藏書也移交上海圖書館,包括新中國建立前出版的大部分中文書刊、外文書刊和線裝書全部以及圖書流通車,還包括1953年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捐獻給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私立海光圖書館的藏書。
1959年元旦,盧灣區圖書館正式成立,對外開放,後因市文化局需要將復興中路原館址另作他用,另撥原市科學技術圖書館館舍作區館之用,遂於1959年8月遷至陝西南路235號原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繼續開放。
1990年,盧灣區圖書館藏書50餘萬冊,報刊500多種。館藏資料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各個時期的書刊資料,還藏有共和國建立前出版的部分圖書和期刊,以及《申報》全套影印本等。截至1996年,全館共有工作人員44名,分設行政部和業務部,下設閱覽外借、少兒、對外服務、采編、輔導和行政等組。
2004年,盧灣區斥資動遷居民,重新修整,將中國科學社小樓基本恢復原貌,而後將小樓交給盧灣區圖書館。2005年,經中國民主促進會確認,科學社舊址樓就是該黨的成立大會舊址;同年6月3日,小樓正式作為盧灣區圖書館的樓棟啟用,第一次活動是由上海市盧灣區圖書館和民進上海市委會文化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的《會心一笑——趙麗宏散文作品賞讀會》,科學社舊樓從此被命名為「會心樓」。
2012年3月,為紀念中華民國第一位數學博士、中國科學社首屆董事會成員胡明復,更名為黃浦區明復圖書館。
視頻
黃浦區明復圖書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第一位數學博士是誰? ,搜狐,2019-08-27
- ↑ 閱讀上海 ,搜狐,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