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潛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潛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官至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 元符三年(1100年)黃潛善考中進士,歷任左司郎、戶部侍郎、河間知府等職。
- 靖康初年(1126年),康王趙構開大元帥府,黃潛善任副元帥,南宋建立之後官至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在相位時殺太學生陳東、歐陽澈,貶逐與己政見不同的張所、李綱等忠臣,與右相汪伯彥狼狽為奸,把持朝政,一味屈膝投降,為軍民所痛恨。金軍南下時,唆使宋高宗南逃揚州。
基本信息
本 名 | 黃潛善 | 出生地 | 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
字 號 | 茂和 | 出生時間 | 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 |
所處時代 | 宋朝 | 去世時間 | 1130年2月9日(南宋高宗建炎四年)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官 職 | 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
生平
- 獲罪遭貶
元符三年(1100年),黃潛善考中進士。[1]宣和初年(1119年),任左司郎。陝西、河東大地震,山陵峽谷都變了位置,宋徽宗命令黃潛善去察訪災情,於是他就去視察。黃潛善回京後,不報告實情,只說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為戶部侍郎,因事獲罪被貶到亳州,以徽猷閣待制的身份為河間知府[2] ,兼任高陽關路安撫使。 [3]
- 詆殺同僚
靖康初年(1126年),金人攻打宋朝,康王趙構設大元帥府,用文書召黃潛善率兵去支援。張邦昌當偽楚皇帝後,黃潛善到大元帥府告訴康王趙構,康王趙構秉承皇帝旨意任命黃潛善為副元帥。 [4]
靖康二年(1127年),康王趙構即位,是為宋高宗,任命黃潛善為中書侍郎。當時宋高宗順從民心,提拔李綱為右相,李綱將上奏驅逐黃潛善和汪伯彥,被右丞呂好問制止。
不久,黃潛善被任命為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綱被罷相。御史張所說黃潛善奸邪,恐怕有害新政,結果張所被降為尚書郎,不久被貶到江州。太學生陳東認為「李綱不可罷去,黃潛善、汪伯彥不可任用。」黃潛善懷恨在心,正巧歐陽澈上書詆毀時政,言語侵犯了後宮,宋高宗認為他的話不符事實,黃潛善乘機提出殺歐陽澈和陳東。他們二人被殺後,認識和不認識的,都為他們流淚,宋高宗也後悔。[5]
- 策馬南奔
第二年(1128年),金人攻打陝西。京東、山東盜賊蜂起,張遇焚燒真州,距宋高宗駐地只有六十里,黃潛善、汪伯彥不把這些實情報告給宋高宗。內侍邵成章上疏說黃潛善、汪伯彥誤國,邵成章因此獲罪被除名。御史馬伸也因彈劾黃潛善、汪伯彥而獲罪,被貶為監濮州酒稅,他在途中去世。[6]
黃潛善任左僕射兼門下侍郎,鄆、濮二州相繼陷沒,宿、泗二州屢來警報,右丞許景衡認為宋高宗的扈衛單弱,請宋高宗躲避敵人,黃潛善認為不值得憂慮,率領同僚聽僧人克勤說法。不久泗州奏報金人將到,宋高宗大驚,決定南下。宋高宗的御舟已備好,黃潛善、汪伯彥正在一起吃飯,堂吏大聲喊:「皇上出發了。」他倆互相看着倉皇策馬南奔。京城人爭着出城門,死者相連,沒有不怨憤的。正好司農卿黃鍔來到江上,軍士聽說姓黃就以為是黃潛善,爭相列舉他的罪狀,揮刀向前,黃鍔正在申辯,但已人頭落地。 [7]
- 梅州去世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渡過瓜州,到達鎮江,金軍緊隨在後。黃潛善、汪伯彥一起上疏說在艱難的時候,不敢請求退職。中丞張澄彈劾他,黃潛善被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江寧知府,貶職居住在衡州。鄭珏又論奏黃潛善、汪伯彥都誤國,黃潛善的罪惡占多數,王庭秀接着也這樣說,黃潛善被貶責到英州(今廣東省英德縣)安置。諫官袁植請求在都市斬黃潛善,宋高宗不許。不久,黃潛善在梅州(治今廣東梅州)去世。[8]
軼事
後世為了紀念陳東,在丹陽立陳東祠堂,鐵鑄汪伯彥、黃潛善二像長跪階前。明朝嘉靖年間,南安鄭晉入祠瞻禮,在祠堂題寫對聯:
一片忠肝,千古綱常可托。
兩人屈膝,平生富貴何為?
評價
- 《宋史》:潛善猥持國柄,嫉害忠良。李綱既逐,張愨、宗澤、許景衡輩相繼貶死,憲諫一言,隨陷其禍,中外為之切齒。[9]
- 馬伸:黃潛善、汪伯彥為相以來,措置天下事,未能愜當物情,遂使敵國日強,盜賊日熾,國步日蹙,威權日削。
- 胡銓:二聖劫遷,本於宰相何栗主和;維揚失守,本於宰相汪伯彥、黃潛善主和。
- 王夫之:趙閱道、張子韶、陸子靜之不終於惡,幸也;王欽若、張商英、黃潛善,則已禍人家國矣。
參考資料
- ↑ 《福建通志·列傳第八》:黃潛善,字茂和,邵武人,元符三年進士。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黃潛善,字茂和,邵武人。擢進士第,宣和初,為左司郎。陝西、河東地大震,陵谷易處,徽宗命潛善察訪陝西,因往視。潛善歸,不以實聞,但言震而已。擢戶部侍郎,坐事謫亳州,以徽猷閣待制知河間府。]
- ↑ [《福建通志·列傳第八》:以徽猷閣待制知河間府,兼高陽關路安撫使。]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靖康初,金人入攻,康王開大元帥府,檄潛善將兵入援。張邦昌僣位,潛善趨白于帥府,王承制拜潛善為副元帥。]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二年,高宗即位,拜中書侍郎。時上從人望,擢李綱為右相,綱將奏逐潛善及汪伯彥,右丞呂好問止之。未幾,潛善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綱遂罷。御史張所言潛善奸邪,恐害新政,左遷所尚書郎,尋謫江州。太學生陳東論李綱不可去,潛善、伯彥不可任,潛善恚。會歐陽澈上書詆時事,語侵宮掖,帝謂其言不實,潛善乘間啟殺澈並東誅之,識與不識皆為之垂涕,帝悔焉。]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明年,金人攻陝西,京東、山東盜起,潛善、伯彥匿不以聞。張遇焚真州,距行在六十里,內侍邵成章疏潛善、伯彥誤國,成章坐除名。御史馬伸亦以劾潛善、伯彥得罪,謫監濮州酒稅,道卒。]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潛善進左僕射兼門下侍郎。鄆、濮相繼陷沒,宿、泗屢警,右丞許景衡以扈衛單弱,請帝避其鋒,潛善以為不足慮,率同列聽浮屠克勤說法。俄泗州奏金人且至,帝大驚,決策南渡。御舟已戒,潛善、伯彥方共食,堂吏大呼曰:「駕行矣。」乃相視蒼黃鞭馬南馳。都人爭門而出,死者相枕藉,人無不怨憤。會司農卿黃鍔至江上,軍士聞其姓以為潛善也,爭數其罪,揮刃而前,鍔方辯其非是,而首已斷矣。]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帝渡瓜州,幸鎮江,敵兵已躡其後。潛善、伯彥聯疏言艱難之時,不敢具文求退。中丞張澄劾之,乃罷潛善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落職居衡州。鄭瑴又論潛善、伯彥均於誤國,而潛善之惡居多,王庭秀繼以為言,責置英州。諫官袁植乞斬之都市,帝不許。尋卒於梅州。]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國學導航.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