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熟了(黃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黃皮熟了》是中國當代作家楊福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黃皮熟了
在南方以南的海南島西石碌,黃皮與土芒果「同款」,是礦山腳下家家戶戶門前屋後院牆邊上家種的樹。
說是種,其實黃皮的果核只要掉落在泥土裡,沐浴陽光雨露滋潤不久便會萌芽出細嫩的新綠,毫不講究生長環境,所以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土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彰顯的是古人高雅品位和崇尚高尚的氣節,而在物質匱乏日子艱難的年代,居有果樹,於鐵礦人而言,一是裹腹,二是充實生活,三是對未來寄予了希望。
對於黃皮,懂的人能吃出貪婪的味道,不懂的卻覺得核比肉多酸不拉嘰沒啥可留戀的。
如果黃皮、菠蘿蜜和芒果並列擺放一起,那是三種截然不同的形象:菠蘿蜜憨厚粗獷,芒果土裡土氣,黃皮則是小家碧玉了,「顏值」最好當數黃皮。
我家鄰居門前種着一棵黃皮樹,樹不高,手腕粗細。每年果實纍纍,串串金黃壓沉了枝椏。
一日,朋友來我家玩。臨走,她去推她那輛停放在黃皮樹下的摩托車。驀地我聽見她一聲驚呼。我以為出了什麼事情,出門一看,只見她呆呆地張大着嘴仰頭望着黃皮樹,我這才發現:原來黃皮樹已經是滿樹的熟果子,密密麻麻的掛在樹上。我不禁感嘆:原來身邊的風景如此之好,我怎就不去留意它呢?我天天從這樹下走過來走過去都沒認真抬頭看看。
鄰居笑言,他家的果樹像是為我家所種,無論是番荔枝,還是菠蘿蜜,乃至黃皮,都是我家的人吃的最多。不光如此,我的朋友們來我家,也都忘不了去摘那樹上的果子吃,就象是我家的果樹一樣。想想便知,我家鄰居是個多麼熱情善良之人。
鄰居夫妻倆和兒子都很少吃水果,其他鄰居也很少摘,大大益了我們家三個吃貨了。
黃皮的花為白色小花,果為黃褐色小果,果肉與皮相連,每個果子裡都有幾個核。黃皮的品種不太一樣,有的是酸多於甜,有的是甜多於酸。鄰居家這棵則是甜多於酸,所以很好吃。
小時候我家也有一棵黃皮樹。最喜歡把皮咬開時溢出的汁液,更喜歡嘬一口讓汁液在嘴裡含一會再吸進喉嚨的感覺。不知不覺,黃皮樹下一地的皮與核,我看着老母雞「咯咯咯」帶着一群雞仔歡天喜地地忙碌着啄過來啄過去,開心而滿足。
黃皮中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可以補充人體的不足,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而黃皮還有一個有效作用,就是幫助消化。民間就有諺語云:「飢食荔枝,飽食黃皮」咧。
黃皮的採摘方法很特別:即不能一個果子一個果子地單摘,要一串串地折枝,這樣,來年的果子就會長的更多更密更好,反之,則零零散散大小不一。
黃皮不像芒果,可以吃生的,許多時候,我們都是看到哪顆熟摘哪顆,饞蟲上身也就不去顧及太多了。
朋友仗着個子高,在樹下順手摺下好幾串果子,嘴裡邊吃眼睛還邊望着樹上的果,邊吃還邊感嘆「在樹底下吃水果就是爽」。因為剛剛下過一場雨,於是連洗都懶得洗了,一顆一顆地接着塞進嘴裡,吐出一粒粒果核來。
鄰居家的小狗佳佳,本來見了生人熟人都喜歡亂吼一通,這時卻一直趴在邊上的番荔枝樹蔭里,安靜地搖着尾巴看着我們不停地吃,好象也沉浸在我們享受果實的喜悅里了,根本就忘記了自己的任務是看門守家。
鄰居家不僅門前有黃皮,後院也有兩棵。後院兩棵結的果更多,黃橙橙,圓溜溜,非常飽滿。有的時候,鄰居用剪刀一枝枝剪下,裝在菜筐里,然後送過來我家。
黃皮果的「小家碧玉」註定了它的嬌氣。
果子離開樹枝放上一夜,顆粒就沒那麼飽滿,味道就少了一份原始的清甜。果子之間的摩擦也會影響黃皮的「形象」,特別是被雨水打過的黃皮會「皮開肉綻」,就開始有點酸味。如果在紙箱裡悶上一天,那根本沒法吃了。
黃皮樹果實越多,象徵着這一年的雨水會很充足。黃皮熟了,便也到了端午吃粽子的時候了。人們吃了粽子,就喜歡喝一碗加鹽沖泡的黃皮湯,藉以驅除熱氣。
石碌的土黃皮個頭不大,越熟顏色越深,而海南其他地方的黃皮,顆粒大,橢圓形狀,顏色稍淺,那個酸甜味沒有土黃皮來得自然清爽,通俗一點說,就是少了一點「土味」吧。至於土生土長的黃皮味道怎樣,吃過才知道,愛過才情深。
感謝大自然的饋贈,讓我們可以吃上應季的美美的讓人羨慕的水果,這該是海南土著島民的驕傲和自豪。
喜歡果樹開花的季節,更喜歡果子滿樹的時候。滿樹的花與果,給人帶來收穫的喜悅,也撩起我年少那些酸酸甜甜的念想。
後記:幾年前因為鄰居改造修建屋子為兒子準備婚房,把三棵黃皮連根刨掉,從此,站在樹下吃黃皮成了過往,留在我美好的記憶里。 [1]
作者簡介
楊福果,女,筆名阿果果、酒心;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