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老之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為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是華夏道學之淵藪。黃老學派思想尚陽重剛 ,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東周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齊國稷下與魏國 [2] 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並且採納了陰陽、儒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的觀點。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三大主題:修行(修身養性、長生久視、丹道等等)、經世(政治思想、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等等)、致用(技術發明等等),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

在西方,黃老道家常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發展了黃帝、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上述主張特別是休養生息,在漢朝初期曾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結果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等盛世。

內容簡介

中國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之學始於戰國而盛行於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里屢以黃老並稱。黃老學派的典籍為黃帝書。《漢書·藝文志》里提名為黃帝的書有21家,除《黃帝內經》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篇古佚書,是黃老學派的重要著作。黃老之學常用簡明的語言與形象的模型來闡述學說基本內容,如宇宙生成論有三式物則有形圖模型等;社會主張有九主圖模型等;體育有熊經鳥申圖等。 在先秦秦漢, 《 老子》的傳授有兩套傳授系統, 即「 刑名法術系統和養生神仙系統」③ 。之所以有這兩種系統, 一是當時作者創作時候的知識背景如此,二是接受者的知識背景與之相同,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它也是我們已經論述的黃帝書兩大主題— — —政治思想和技術發明的具體細化的體現。這兩種系統的具體代表, 前者是《 韓非子》 的《 解老》 、 《 喻老》 , 以及黃帝書中的刑名法術之說; 後者的代表是河上公、安期生、嚴遵、 張陵一派的解釋系統。王明曾認為, 自漢初到三國, 老學凡有三變:西漢初年主治國經世, 東漢中至東漢末主治身養性, 三國流行虛無自然之玄論 ① 。這是對老學線性發展過程的評論, 李零認為「 其實我們倒不如把這三變看作老學固有內涵的展開過程, 只不過各個時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② 。這個評價從老學的最初背景入手, 討論它內涵的變化問題, 角度與王明不同。

「 黃老」 並稱, 一部分原因在於二者的知識背景的相同。我們現談論「 黃老」 思想, 要注意把數術方技之「 黃」 中的內容, 與《 老子》 中的相關內容聯繫起來。《 初學記》卷二二引《 黃帝出軍訣》 講到立五色牙旗之說, 「 有所攻伐, 作五采牙幢, 青牙旗引往東, 赤牙旗引往南, 白牙旗引往西, 黑牙旗引往北, 黃牙旗引往中, 此其義也」 ; 又曰:「 始立牙之日, 喜氣來應, 旗幡指敵, 或從風來, 此大勝之徵。 」② 《 太平御覽》 卷三三九引《 兵書》 載「 牙旗者, 將軍之精, 金鼓者, 將軍之氣, 一軍之形侯也」 , 「 攻伐作五彩牙旗,青引東, 赤南, 白西, 黑北, 中黃是也」③ 。這個是五色配五位的例子。《 老子》 一書中,也有與此相似的記載, 如《 老子》 五十章載: 「 蓋聞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用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 五十五章載: 「 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蟄, 猛獸不據, 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④ 何炳棣認為這是濫觴於古代巫術、 方技、 新興的養生、 神仙之術的「 避兵術」 了 ⑤ , 另外, 比如《 老子》 六十一章載: 「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 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為下。 」⑥ 這是借用方技知識中的男女交合的房中術來談大國、 小國之間的關係, 強調處於下、 守靜的牝的重要性。張家山漢簡《 引書》 載: 「 治身欲與天地相求, 猶橐籥也,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⑦ 此處所言, 借用《 老子》 五章「 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的說法 ⑧ 。前已說到, 行氣導引代表的方技知識是黃帝書的一個關注點, 正是此點上, 它與《 老子》 有了「 接駁」 。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廣義地來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以道為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歷史上凡是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的人都可以稱為道家。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說法,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 [7] 。所謂史官實際上也就是王室內負責記載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人。古代學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事為王室所壟斷,一般的人是無緣於此的。可以說史官在當時是最有學問的人中的一類。被稱為道家奠基人的老子在周王室中當過柱下史,也就是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就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來說,它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春秋初年,周王朝開始衰落,社會動盪不安,隨之而來的是以前由官府所壟斷的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流落到民間,出現了學下私人的現象,由老子及其思想上的追隨者所形成的道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社會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奠定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基礎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這一思想文化體系的最高範疇,為所有的道家學者所推崇。可以說不管道家內部各個學者之間的思想文化的差距有多大,他們都是圍繞「道」這一核心範疇來展開的,而且合於道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那麼「道」到底是指什麼呢?從文字學的意義上來說,道即是我們所說的道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說:「道,所行道也。」即是指人走的路。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範疇「道」,顯然不是這種文字學上的意義所能解釋的。

一般說來,道家的「道」具有下列幾方面的意義:(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二)道自然而無為。(三)道無形而實存。(四)道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以道為核心,把合於道作為終極追求目標的道家學派,實際上在其內部是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差異的。道家是一個從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但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之所以總名之道家,顯然在他們之間體現出了某些基本的特徵,即是說,他們始終沒有離開之所以稱之為道家的最基本的東西。

關於道家的基本特徵,古代的學者多所概括。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之《論六家要指》說:「道家無為,又日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漢書-藝文志》則說道家:「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總起來說,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徵:(一)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二)以道作為該學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範疇。(三)在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的架構中展開自身的思想體系。(四)以幽深微妙的言語,以高蹈隱逸之士的心態關懷世情。與其他各家相比,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體認更冷靜、更清醒,也更為深刻。(五)具有獨任清虛、超邁脫俗、絕禮去仁、追求返璞歸真這樣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道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表現出了豐富的多樣性,凸現其各自的個性差異,但只要是道家中的一員,他就不能不具備以上的一些基本特徵。[1]

參考文獻

  1. 吳光教授講黃老之學,央視網2012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