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脊竹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脊竹蝗 學名:Ceracris kiangsu Tsai

形態特徵

成蟲:體以綠、黃為主,額頂突出使額面成三角形,由額頂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黃色縱紋,愈向後愈寬。觸角絲狀,複眼卵圓形,深黑色。後足腿節黃綠色,中部有排列整齊「人」字形的褐色溝紋;脛節藍黑色,有刺兩排。

卵:長橢圓形,上端稍尖,中間稍彎曲。長徑6-8mm,棕黃色,有巢狀網紋。卵囊圓筒形,長18-30mm,土褐色。

若蟲:蝗的若蟲叫蝻,共5齡。5齡蝻體翠綠色,前胸背板後緣覆蓋後胸大部分。[1]

發生規律

1年1代。以卵在土中卵囊內越冬。湖南5月初、浙江5月下旬開始孵化,孵化期長達50d。若蟲期50-55d。7月上旬開始羽化,7月中、下旬開始交尾,8月上旬產卵。產卵延至到10月底、11月初。5月當日均氣溫在25℃以上時,卵開始孵化,有利於孵化的相對濕度為60%-80%。孵化時以晴朗天氣14-16時為多。初孵若蟲當天不吃食,集中棲息於小竹及禾本科雜草上,次日取食竹葉、雜草,使葉邊緣呈現許多缺刻。取食多在6-9時、16-20時進行。1齡末、2齡初開始上大竹為害,3齡全部上大竹。[2]

跳蝻有較強的喜陽性,上竹跳蝻多集中在竹梢上部取食,竹梢被吃成一片枯黃。3齡後跳蝻逐漸分散。跳蝻有群聚遷移習性,以4、5齡較為明顯。當中午氣溫高於30℃以上時,跳蝻有下竹息涼、喝水習性,氣溫下降復上竹取食。跳蝻蛻皮前1天停止取食,亦不活動,蛻皮集中在9時左右,需經半小時,蛻皮後第2天方可取食。跳蝻每增加1齡,平均食葉量均增加1倍,以第5齡食葉量最大,約占若蟲期食葉量的50%。遷飛多發生在晴天或炎熱天氣。除氣象因子外,遷飛還尋找食料和適宜的產卵地點,遷飛距離長達10多km。羽化後20d左右成蟲性成熟,此階段成蟲食量最大。成蟲交尾多在白天,以5-7時、17-21時最多。雌雄成蟲均可多次交尾。雌成蟲再經半個月補充營養開始產卵。成蟲在產卵前飛向背北向陽的竹林,選擇柴草稀少、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壤深厚、土質較松的竹山山腰或林中空地、或山溝斜坡空地上產卵。若蟲發育起點溫度為10.65℃,若蟲期積溫786.58℃。跳蝻喜吃有尿味和鹹味的物質。

成蟲羽化多在白天,以8-10時最多。初羽化成蟲,性器官未完全成熟,需要補充營養。在性器官成熟前,成蟲有群聚性頗愛飛翔,亦有遷飛現象。每雌一生可產卵囊1-10個,每個卵囊有卵15-30粒。在產卵地點由於雨水沖刷,卵囊上的卵蓋完全暴露,是調查產卵地的標誌。

黃脊竹蝗天敵頗多,捕食蝗蝻及成蟲的鳥類有小噪鳥畫眉燕子竹雞紅嘴藍雀喜鵲等;另外,紅頭芫菁幼蟲捕食蝗卵,步甲、食蟲蝽、食蟲虻、螞蟻捕食跳蝻,螳螂、胡蜂捕食成蟲及跳蝻;還有,黑卵蜂寄生蝗卵,小寄蠅寄生跳蝻,追寄蠅寄生成蟲。還有一種抱草瘟的寄生菌,寄生竹蝗抱竹而死。

分布與危害

黃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別名竹蝗、蝗蟲、蚌標、飛蝗、跑枯子花蚌標花雞子蚌雞子,是我國產竹區的主要害蟲,分布於安徽、江蘇以南各地,喜愛取食毛竹葉,還取食玉米、水稻等5科20種植物。

成蟲取食葉片,將葉片食成缺刻,大發生時,將竹葉吃盡,如同火燒一般,新竹被害即枯死,老竹被害後2-3年內不發新筍,被害竹的竹稈內往往積水,不能利用。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科學肥水,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合理砍伐,保持適當密度,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時中耕翻卵,挖出卵塊置於紗籠中,以便卵寄生蜂飛出;還可在大多數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於清晨露水未乾時,手持竹掃把,在小竹、雜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

(2)保護與利用天敵。

黃脊竹蝗天地種類眾多,要合理加以利用,並注意保護。

(3)藥劑防治。

加強監測,防治初孵若蟲,可用2.5%溴氰菊酯乳劑80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50%敵敵畏乳油3000倍液,或90%敵百蟲2000倍液,噴霧,效果均好;如果成蟲多已上大竹,只能煙霧劑熏殺。安陽林藥廠生產竹蝗等用煙劑,效果尚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