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族服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族服飾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黎族服飾屬於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是利用海島棉、木棉樹皮纖維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飾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後用石灰(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乾而成。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配以諸多飾物,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花紋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

基本內容

中文名:黎族服飾

類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成分: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

特點:色彩斑斕,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簡要介紹

黎族服飾屬於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飾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後用石灰(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乾而成。

民族概況

提起海南島,人們不禁會想起儀人的海濱,蔥鬱挺拔的椰林橡膠林沐浴在和風麗日之中,碧海藍天造就了一派南國風光。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先人便踏上了這個美麗的海島。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關係。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大陸渡海到海南島,隋代稱海南島居民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為黎族的專用名稱,約在宋代以後。現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則散居在海南其它市與當地民族雜居。人口約有111萬。黎族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現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幹作支架,竹片編牆。

特色文化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其中「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唱民歌是黎族人民在勞動、戀愛、婚喪、祭祀、迎賓等各種場合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民間樂器以鼻簫最有特色。鼻簫用鼻吹,奏出的音調婉轉悠揚,十分動聽。

「夜遊」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的一種獨特形式,它與「隆閨」有密切的聯繫。每當夕陽西下,男青年們便穿戴整齊,跋山涉水到遠山別村的「姐妹隆閨」去,通過對歌和吹奏口弓、鼻簫來尋找情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門,女方若同意他進來,就回應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丟去一首不開門歌,男子只得另找他人。男子進門後,不可隨便亂坐,要對唱見面歌和請坐歌。坐下後,男子便要開門見山地表明來意,說明是來找情侶還是來求婚的,女子回應是否已有情人。要是進入的「隆閨」里姑娘多,男女便要唱試情歌,願意的姑娘自然就會回應他。表達愛情的對歌聲、口弓聲和鼻簫聲此起彼落,情投意合後,男方就向女方送銀元、銅錢、針、布衫、腰簍、竹笠等物,作為過夜的禮物。往後相互邀約,夜間常來常往。這種往來關係,有的達一月半年,有的達二三年。當然,也有花謝蒂落的,那就互唱斷情分離歌。一對黎家情人需締結秦晉之好時,他們便把婚事告訴父母,由男方父母兄弟選定吉日,帶上聘禮,並要採摘檳榔,到女方去提親。檳榔象徵着婚姻常綠常新,預示男女雙方相親相愛,和睦美滿,要挨家挨戶的送,讓大家給予美好的祝願,稱為「放檳榔」或「放衣服」。    

黎族的節日有「春節」、「年仔節」、「三月三」、「端午節」、「軍坡節」、「敬祖節」等,很多節日與漢族相同。在黎族的節日中,以「三月三」最負盛名。這是祭拜黎族祖先,並祈視農作物、狩獵豐收的節日。節日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帶着粽子和糕點,從四面八方山鄉來到燕窩嶺一帶。白天,小伙子們打魚,姑娘們煮飯、烤魚,然後將祭品放到岩洞口,祭拜祖先。當大姑娘們身着艷麗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鐲頭,小伙子腰扎紅巾、手執花傘,開始歡慶活動。人們對歌、摔跤、拔河、射擊、盪鞦韆,通宵達旦,熱鬧非凡,一派祥和景象。

黎族同胞平時喜歡嚼檳榔,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服飾聚焦

黎族服飾體現了南太平洋區域服飾文化的特點。黎族共有五個支系,各支系間服飾明顯不同。白沙縣本地黎服飾較為原始,女子穿青布貫頭衣,衣側和袖口飾有精細的兩面繡紋樣,下着黎錦短筒裙,最短者僅為七寸長,赤腳。婦女挽髻於腦後,骨簪雕有精細花紋。男子傳統裝束為上穿無領對襟衣,下着吊產,赤足,包頭帕,衣物有少量繡飾,瓊和保亭一帶的杞梨善織,筒裙和頭帕皆用精美的梨錦製作。女子穿無領對襟衣、筒裙、包筒狀頭帕,喜佩各種銀飾。男子上穿無領對襟衣,腰系寬式吊產。樂東縣侾黎女子穿對襟開胸無紐扣上衣,領襟和後背有粗獷的繡飾,家織青色條紋布中筒裙。男子傳統裝束為條紋布對襟無紐扣中長衣,系兜襠布,頭扦羽毛。現已多穿漢裝。東方縣美孚黎女子上穿大領對襟衣,下着扎染織花長筒裙,長發挽髻於腦後,包黑白條紋布頭帕。男子穿大領對襟衣,服式較女裝寬肥些,下着及膝包裙,腳穿木屐,頭戴斗笠。保亭縣德透黎女子穿立領大襟窄袖緊身翹襟上衣,織花長筒裙,花鞋,喜歡佩帶各種銀飾。

黎族婦女擅長於紡織繡染,所生產的棉織工藝品馳名中外。黎錦有一百多種圖案,主要有蛙紋、舞人紋、牛鹿紋、草果紋、星月點紋、房屋紋、古燈紋、竹木紋、昆蟲花草等。在色彩上,一般以黑、紅為主,間配黃、白等顏色,和諧絢麗。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有些身着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着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的合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布。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1]

參考文獻

  1. 民族服飾|黎族服飾搜狐網,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