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啄木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黑啄木鳥 |
中文學名: 黑啄木鳥 |
黑啄木鳥[1](學名:Dryocopus martius)屬鴷形目、啄木鳥科,是一種大型的啄木鳥,體長45-47厘米,翼展64-68厘米,體重300-350克,壽命11年。是啄木鳥中最大的一種。通體幾純黑色;雄鳥額、頭頂和枕全為血紅色;雌鳥僅後頭有血紅色。 生長於古北界北部的茂密森林內,在歐亞大陸上不同地區都發現其蹤影。此鳥不會進行遷徙。飛行不平穩,但不如其他啄木鳥起伏大。主食螞蟻,進食時挖洞很大。
分布於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波蘭及西班牙向東經波羅的海、前蘇聯、蒙古、朝鮮至日本,南部則經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高加索而止於伊朗。中國的西北、東北、河北、山西以及西南各地。
形態特徵
黑啄木鳥體型非常大,雄鳥額、頭頂至枕後面朱紅色,羽冠亦為朱紅色。耳羽、上背黑色,微沾輝綠色;下背、腰、尾上覆羽、翅上覆羽和飛羽輝黑褐色;尾羽亦為黑褐色,羽軸具金屬光彩。頦、喉、頰暗褐色,其餘下體黑褐色。嘴楔狀;鼻孔被羽;4趾。第1片初級飛羽很小,不及第2片的1/2。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羽色稍淡,僅頭後部有朱紅色。
幼鳥羽色較成鳥淺淡。額、頭頂黑褐色,枕部紅色,亦不如成鳥鮮艷,其餘似成鳥。
虹膜淡黃色,嘴藍灰色至骨白色,嘴尖鉛黑色,腳黑褐色或深褐灰色。幼鳥嘴鉛灰至灰白色,嘴端藍灰色,腳亦為藍灰色[2]。
生活習性
習性:飛行不平穩,但不如其他啄木鳥起伏大。常單獨活動。繁殖後期則成家族群。主要在樹手、粗枝和枯立木上取食,也常到地面和腐朽的倒木上覓食螞蟻和昆蟲。它在夏季主要以螞蟻成蟲、幼蟲、卵、金電子、叩頭蟲和其它昆蟲及卵與蛹為食。冬季主要以在樹幹內越冬的天牛幼蟲為食。主食螞蟻,進食時挖洞很大。
食性:食物中約99%是螞蟻,也吃在甲蟲和蝴蝶的幼蟲、毛毛蟲、蒼蠅蛆蟲。索餌場首選已經死亡或瀕臨死亡的樹木,躺在樹樁床上的枯葉。在冬季,螞蟻進行大規模撤出時,也吃冬眠遠離蜂巢的蜜蜂,偶爾吃水果,漿果和其他鳥類甚至是鳥蛋和小鳥。覓食時常用嘴啄敲擊樹幹,很遠就能聽見咣、咣的啄木聲。飛行呈波浪式,常由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
叫聲:平時鳴叫少而單調,其聲似一,繁殖期鳴聲增多,也稍曲折。告警或飛行時發出響亮的"krri-krri-krri"聲、清亮的"klee-ay"聲。春季發出"kwee-kwee-kwee-kwee-kwee-kwee-kwee"的朗聲大叫,尾音不衰。也作帶鼻音咯咯聲。響亮的鏨木聲持續2-3秒[3]。
棲身環境
棲息於歐亞大陸溫帶的針葉林和山毛櫸林,喜歡大片的針葉或落葉林,其中包括所有森林種類(櫸木,杉木,落葉松,松樹)。在中國青藏高原東部亞高山針葉林為留鳥。在北方活動於低地至南方達海拔2400米。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米以下的原始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有時亦出現於闊葉林和林緣次生林。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樹洞中,洞巢多選擇在高大的死樹和枯立木上,而不在活的樹木上鑿洞。一般多選擇在心材腐朽的枯立木上。洞口距地高多在5-15米,位於樹幹的中上層;巢洞洞口為長方形,和其他啄木鳥明顯不同。洞口大小為7.5-8.5×12-14厘米;洞內徑20-30厘米;洞深42-48厘米。巢洞由雌雄鳥共同啄成。每窩產卵3-9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卵圓形,大小為30.5-27毫米。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孵化期為12-14天,雛鳥為晚成性,需要親鳥餵養24-28天才能離巢飛翔。而在育雛期間,也正是它們大量消滅害蟲的時候。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歐洲至小亞細亞、西伯利亞、中國及日本。
分布狀況:一般並不常見。指名亞種為中國西北阿爾泰山區及東北北方針葉林中的留鳥;khamensis為青海、西藏東部、甘肅、四川及雲南西北部的青藏高原東部亞高山針葉林的留鳥。在其分布範圍內,在北方於低地至南方達海拔2400米。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黑啄木鳥指名亞種 | Dryocopusmartiusmartius | |
2 | 黑啄木鳥西南亞種 | 施雨 | Dryocopusmartiuskhamensis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視頻
黑啄木鳥捉蟲子,好鋒利的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