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山岩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山岩畫全稱「黑山摩崖淺石刻岩畫」,1972年發現,有自戰國明代的岩畫5處,共計153幅。甘肅省政府1981年9月1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畫面所反映出的人們的各種活動場面,更是豐富多彩,還有一幅大型的操練演武場景,堪稱大型活動場面。黑山岩畫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

基本內容

黑山岩畫位於嘉峪關市西北約20公里的黑山峽谷的峭壁陡崖上。戰國至明。岩畫主要集中在四道鼓形溝、紅柳溝、磨子溝、石關峽口等處,計有153幅,延綿約2公里。岩壁黑紫色,刻石較淺,手法古樸,風格粗獷,造型生動。畫幅大小不一,寬0.3—3米,高0.2—2.5米,一般高出地面0.5—5米。內容有圍獵、騎射、操練、舞蹈等場面,以及眾多的羊、、鹿、、駝、鳥、雞、魚等動物形象。1972年發現,1981年公布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山岩畫全稱「黑山摩崖淺石刻岩畫」,自1972年發現後,經1978年和1987年兩次普查,在嘉峪關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黑山峽崖壁上,共發現有自戰國至明代的岩畫5處,共計153幅[1]。甘肅省政府1981年9月1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山,古稱洞庭山,是馬鬃山系的一個小支脈。岩畫就分布在石關峽口、四道溝、紅柳溝和摩子溝等處,綿延2公里的黑山峽兩側的峭壁上。岩畫是人類最古老的繪畫方式之一,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古樸認識。

黑山岩畫距坡底最低者半米,黑山岩畫所處位置,最低者距離溝底僅0.5米,最高者則在5米上。畫面有的一組有幾層構成,有的則只是一人或一兩個動物構成。畫面大小不一,一般高為0.2—2.4米,寬約0.3一3米。

內容

描繪的場面有舞蹈、圍獵、射雁、騎馬、騎駱駝、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狩獵、列隊練武射箭等等。其中狩獵分為單獵、圍獵和群獵三種。畫面反映了古代牧民對精神生活的強烈追求。

黑山岩畫形象生動、內容豐富,主要有人物、動物及其各種活動場面。畫面描繪的動物有十幾種,馬、牛、羊、鹿、狗、雞、魚、虎。狼、蛇、龜、雁、鷹、駱駝等,無論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還是在生活中常見的動物,都成為了當時人們筆下樂於表現並反覆描述的對象。

而畫面所反映出的人們的各種活動場面,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既有遊牧民族趕着家蓄放牧的場面,又有農閒時節狩獵的活動;既有列隊射箭練武的操練演習場面,又有競相射雁的實戰操作;既有自然界生存競爭中虎逐牛羊的驚險情景,又有動物們為了爭奪統治權而進行的溫和的角力場面,如野牛相抵的力感。

而人們平時騎着馬或駱駝四處走動,高興時則歡聚一堂翩然起舞,在狩獵季節,除了個人的捕獵行為,常常還聚集眾多的部落成員,進行大規模的圍捕獵物的活動,所有這些日常生活情景,都構成了岩畫畫面所表現的重要內容。

不僅內容豐富,黑山岩畫還善於表現大型的場面。如人們的狩獵活動,除了表現一人用弓箭射殺山羊或糜鹿的單獵活動外,更多的是表現群獵和圍獵的場面。如在四道溝岩畫的一幅圍獵圖中,許多徒步引問的獵人,圍住了幾隻野牛和長角鹿,這些牛和鹿體態碩健,揚尾抵角,作困獸猶鬥狀,於是除了獵人們趕快射箭之外,外圍還有騎手引弓以待,防止突圍,右側還有人高聲呼喊,吶喊助威。

在這一岩畫群中,還有一幅大型的操練演武場景,堪稱大型活動場面。整幅畫面共分為上、中、下三層,共有30多人。上層共有9人,其中2人橫排列隊而立,左起第二、三人一手叉腰,一手向前伸出,其餘人均雙手叉腰,似在觀看操練,而隊前一人,面前豎立着靶標,手持弓箭,似在練習射箭;右後方站立一人,遠遠地觀望。中間一層共有12人,其中9人橫排列隊而立,他們一律都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向前舉起;右起第一人,手牽一犬而立;隊前有2人,面前有靶狀物,其中一人做練武動作;隊伍左側較遠處有一人一手叉腰,似在遠望。中間這一層的人物似乎在進行徒手進攻的練習。下層共畫有9人,其中6人橫排列隊,隊前2人做練武動作,隊後一人雙手叉腰觀看,這些人物形象大小不一、神情姿態各異,顯示了豐富的表現力。

整幅圖中人物的形象和衣着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人物頭頂都豎立着高高的尖狀飾物,衣着上有的長裙束腰,只露出雙腳;有的身着短裙,顯得靈巧輕便、在另一些舞蹈場景中,熱情的人們身着束腰長袍,頭頂羽狀飾物,叉腰揚臂,扭動身軀,或列隊群舞,或單個獨舞,富有生活情趣。所有這些畫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人們的生活情景[2]

石關峽岩石畫中,還有四幅喇嘛廟圖畫和古藏文遺蹟,刻有佛像端坐於佛塔之中。

視頻

黑山岩畫 相關視頻

嘉峪關黑山岩畫
嘉峪關黑山岩畫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