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臉噪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臉噪鶥
原圖鏈接

黑臉噪鶥 [1]中型鳥類,體長27-32cm。頭頂至後頸褐灰色,額、眼先、眼周、頰、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圍繞額部至頭側的寬闊黑帶,狀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鏡,極為醒目。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轉為土褐色。頦、喉褐灰色,胸、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黃色。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地灌叢與竹叢中,也出入於庭院、人工松柏林、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和灌叢內。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集群較大,可達10多隻至20餘只,有時和白頰噪鶥混群。屬雜食性,但主要以昆主為主,也吃其他無脊椎動物、植物果實、種子和部分農作物。

形態特徵

黑臉噪鶥前額、眼先、眼周、頭側和耳羽黑色,頭頂至後頸褐灰色。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轉為土褐色。尾羽暗棕褐色,外側尾羽先端黑褐色,有時僅中央一對尾羽深褐色,外側尾羽栗褐色,端部具黑色橫斑,越往外側尾羽,端部黑色橫斑愈逐漸融合為一塊黑色端斑。翼上覆羽和最內側飛羽與背同色,其餘飛羽褐色,外翈羽緣黃褐色。頦、喉至上胸褐灰色,下胸和腹棕白色或灰白沾棕,兩脅棕白沾灰,尾下覆羽棕黃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淺黃褐色。 虹膜棕褐色或褐色,嘴黑褐色,腳淡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142克,♀98-132克;體長♂266-311毫米,♀282-320毫米;嘴峰♂23-28毫米,♀22-28毫米;翅♂113-131毫米,♀115-127毫米;尾♂127-157毫米,♀134-153毫米;跗蹠♂39-45毫米,♀40-44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地灌叢與竹叢中,也出入於庭院、人工松柏林、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和灌叢內,偶爾也進到高山和茂密的森林。

生活習性

  • 遷徙: 留鳥。
  • 習性: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集群較大,可達10多隻至20餘只,有時和白頰噪鶥混群。常在荊棘叢或灌叢下層跳躍穿梭,或在灌叢間飛來飛去,飛行姿態笨拙,不進行長距離飛行,多數時候多是在地面或灌叢間跳躍前進。性活躍,活動時常喋喋不休地鳴叫,顯得甚為嘈雜,所以俗稱為『嘈雜鶇』、『噪林鶥』或『七姊妹』等。
  • 食性:屬雜食性,但主要以昆主為主,也吃其他無脊椎動物、植物果實、種子和部分農作物。所吃昆蟲主要有象甲金龜甲甲蟲蝗蟲、蝽象、金花蟲、螞蟻、瓢蟲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異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植物果實、種子以及玉米、稻穀、麥粒等農作物,也吃荸薺、番薯和水果。植物性食物多發現在冬季所採集的胃中,夏季則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 叫聲:夏季鳴叫更為頻繁,鳴聲響亮,單調而粗澀,聽後讓人難忘,其聲似『diu-diu』或『ju-diao, ji-dia』。常常一隻鳥鳴引起整群甚至其他群的鳥亦跟着鳴叫不息。

分布範圍

分布於老撾、越南北部、中國(陝西南部秦嶺、山西南部、河南、安徽、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東至江蘇、浙江、福建,南至廣東、香港、廣西,西至四川、貴州和雲南東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低山丘陵和村寨附近小塊叢林和竹林內,巢多置於距地1米至數米高的灌木、幼樹或竹類枝椏上。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樹枝、枯草莖、草葉、草根、樹葉、葉柄、植物卷鬚、樹皮纖維、紙片等材料構成,結構較為粗糙,內墊有細草根、卷鬚、松葉等柔軟物質。巢的大小巢外徑13厘米,內徑9.2厘米,高11.8厘米,深6.5厘米,距地高約2米。每窩產卵3-5枚,卵灰藍色或具有光澤的青白色、光滑無斑(或微呈綠白色、綴有赭褐色塊斑,尤以鈍端較,卵為卵圓形,大小為27-28毫米×19-21毫米。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視訊

黑臉噪鶥 Masked Laughingthrush



參考文獻

  1. 淮南鳥類影像: 黑臉噪鶥. 每日頭條. 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