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茶 (茶類名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茶 (茶類名稱)

黑茶(dark tea),因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屬於六大茶類之一,屬後發酵茶,主產區為廣西、四川、雲南、湖北、湖南、陝西、安徽等地。傳統黑茶採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較高,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

黑毛茶制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茯茶、千兩茶、黑磚茶、三尖等)、湖北青磚茶、四川藏茶(邊茶)、安徽古黟黑茶(安茶)、雲南黑茶(普洱熟茶)、廣西六堡茶及陝西黑茶(茯茶)。

基本信息

  • 外文名;Dark tea
  • 中文學名;黑茶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亞綱;五椏果亞綱(Dilleniidae)
  • 目;杜鵑花目(Ericales)
  • 科;山茶科(Theaceae)
  • 屬;茶屬種茶葉
  • 亞種;黑茶
  • 鼻;祖藏茶
  • 分類;主要有四種

目錄

1 歷史沿革

▪ 湖南黑茶

▪ 雅安黑茶

2 產地分布

3 工藝流程

▪ 殺青

▪ 初揉

▪ 渥堆

▪ 復揉

▪ 烘焙

▪ 自然晾置

4 黑茶品種

▪ 三尖

▪ 茯磚

▪ 花磚

▪ 黑磚

▪ 青磚茶

▪ 千兩茶

▪ 康磚金尖

▪ 四川邊茶

▪ 廣西梧州

5 食用指南

6 食物營養成分

歷史沿革

「黑茶」二字,最早見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征悉黑茶。地產有限,仍第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篾,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甘肅通志》)。此茶系蒸後踩包之茶,具有發酵特徵,實為黑茶無疑。

四川黑茶起源於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時茶馬交易中早期。茶馬交易的茶是從綠茶開始的。當時茶馬交易茶的集散地為四川雅安和陝西的漢中,由雅安出發人措馬馱抵達西藏至少有2~3個月的路程,當時由於沒有遮陽避雨的工具,雨天茶葉常被淋濕,天晴時茶又被曬乾,這種干、濕互變過程使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導致了發酵,產生了品質完全不同於起運時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馬背上形成的」說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們就在初制或精製過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於是就產生了黑茶。黑茶在中國的雲南、湖南、陝西、廣西、四川、湖北等地有加工生產。黑茶類產品普遍能夠長期保存,而且有越陳越香的品質。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稱南路邊茶其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經過32種古法製成,而且由於持續發酵的原因,所以極具收藏價值,她是古茶類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種。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產地,已有1300年歷史。明代嘉靖年間,陝西涇陽商幫陸續來雅安投身邊茶行業。他們的資金雄厚、經商有道,從明到清先後創辦了10餘家茶號,經營規模很快超過當地川幫,每年認「引」數額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藏茶品之「紅、濃、陳、醇」。「紅」指茶湯色透紅,鮮活可愛;「濃」指茶味地道,飲用時爽口酣暢;「陳」指陳香味,且保存時間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濃厚;「醇」指入口不澀不苦、滑潤甘甜、滋味醇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通過特殊工藝持久發酵製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種對人體有益的有機化合物,約700種香氣化合物,無機物也相當豐富,包括磷、鉀、鎂、硒等不少於15種礦物質。

黑茶按照產區的不同和工藝上的差別,可以分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

湖南黑茶

黑茶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後期的茶馬互市。唐德宗貞元年間,約785-804年。據《封氏聞見錄》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黑茶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始於十六世紀初,理由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陳講疏奏云:「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買。」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可見,當時禁止越四川境內私販湖茶。因此16世紀末期,湖南黑茶興起。

湖南黑茶生產始於湖南益陽安化縣。據唐·楊燁《膳夫經手錄》記載,唐朝時,安化所產渠江薄片,已遠銷湖北江陵、襄陽一帶。五代毛文錫的《茶譜》記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說「譚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這證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產,在當地有些名氣,而這種茶色澤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澤,說明當時就有黑茶生產。2009年,安化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黑茶生產地。

湖南黑茶原產於安化,最早產於資江邊上的苞芷園,後轉至資江沿岸的雅雀坪、黃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為集中地,品質則以高家溪和馬家溪為最著名。過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產,產區已擴大到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以及湘西張家界等地區。

明嘉靖年間,資江下游出現了商埠重鎮東坪和黃沙坪,它們與喬口和黃沙坪對岸的酉州一起,以茶葉為發端,成為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在南方的重要起點。清代集黑茶生產工藝之大成而問世的「千兩茶」,被近代人譽為「世界茶王」。現今故宮僅存的一支「千兩茶」已成為無價之寶。清末,安化茶葉名馳天下,茶葉產業盛況空前。尚有百年歷史的茶行、茶亭、茶書、茶鍾、茶馬古道驛站、茶具、茶歌、茶謠、茶俗存在於民間。益陽茶廠生產的湘益高級茯磚茶,具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調理腸胃、消炎、防輻射等獨特功效,在邊疆地區流傳着「喝酒要喝伊利特,喝茶要喝益陽茶」之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茶葉保健功能的逐步認識,黑茶必將成為人們首選的健康飲品。「喝安化千兩茶,添人間百歲壽」、「多喝茯磚茶、健康千萬家」。

雖然按史書記載,安化黑茶歷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但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又改寫了歷史。

1972—1974年,長沙馬王堆一、三號漢墓出土有「一笥』竹簡,經考證即茶一箱,箱內黑色顆粒狀實物用顯微鏡切片被確認為是茶。自此以後,這箱茶葉從何而來?益陽市茶葉局局長、高級農藝師易梁生經過多年考察、研究、分析,認為是安化黑茶,原因如下:

一、從地域位置來看,漢唐時期,安化屬益陽縣,隸屬長沙郡管轄。而安化茶葉歷來就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的優良品質,是封建社會上層人士的首選嘉茗。

二、從保存品質上看,綠茶等其他茶類根本不具備如此長的存放期,而安化黑茶因工藝獨特可長期存放。

三、從運輸便利上看,安化經陸路肩挑馬馱,水路木竹筏和船運到長沙十分方便。

四、漢末三國時期,吳、蜀屯兵益陽,關羽曾用一包包以竹篾包裹的茶葉為將士解除病疾。竹篾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裝形式,也正與馬王堆出土的黑茶包裝契合。

五、早期安化黑茶要經松枝、松木烘烤乾燥製作工序,具有氣味芳香、殺菌防腐的功效,陪葬功能顯著。並且馬王堆出土茶葉已凝成規則不一的黑色小顆粒,與我們現存的陳年散裝安化黑茶如出一轍。

那麼,如果馬王堆漢墓里的茶葉來自安化,安化黑茶的歷史則至少可再前推900年,達到2300年。安化黑茶,千年黑茶,源起安化。

雅安黑茶

《史記·周本紀》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南(四川)八部族貢武王荼(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烏茶即藏茶、邊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縣。 《西藏政教鑒附錄》:「茶葉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產龍團、鳳餅茶,貢奉朝廷後作和蕃禮品帶進藏區。之後,雅安藏茶源源不斷輸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唐、宋以來,朝廷先後行「茶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邊」,雅安藏茶迅速發展。《明史·茶法》:宋太祖「設茶馬司於秦、洮、河、雅諸州,自碉門(今天全)、黎(今漢源)、雅(今雨城)抵朵甘、烏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餘里……」,宋熙寧七年在雅設茶馬司,位於今名山新店,其遺址是中國至今為止唯一可考的茶馬司遺址。

雅安藏茶製作技藝,主要依靠茶號和茶廠的傳統藝人、工匠在加工過程中代代口授心記,近代始有文字記載。雅安藏茶生產明朝以前為分散加工,朝廷統一收購經營。《雅安縣誌》(民國版)載:最早藏茶加工企業為 有「天興」、「恆泰」、「聚成」等茶號。清朝允許民間藏茶貿易,私營藏茶企業增多,到清末,雅安、天全、 滎經、名山、邛崍等縣茶號有200多家。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為抗擊英國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興雅安邊茶在藏區的地位,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及 四川勸業道共同主持,組織雅安、名山、天全、滎經、邛崍五縣茶商集資33.5萬兩白銀,在雅成立官督商辦的「邊茶股份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後,公司解體。

民國初年,私營茶號恢復到100多家,接着軍閥混戰,強派苛捐雜稅,藏商攜款私逃,很多茶號倒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僅剩30多家。1939年, 西康省成立,國民政府為壟斷邊茶經營,籌備在雅成立「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其後,私營茶號率先聯合成立「康藏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包銷全部茶引,使名 山、邛崍兩縣茶號倒閉,僅為雅安、天全茶號收購原料,代加工成品茶。

產地分布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生產歷史悠久,以製成緊壓茶邊銷為主,主要產於湖南的安化縣、陝西、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地。主要品種有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藏茶、廣西六堡散茶,陝西涇陽茯磚茶等。

工藝流程

黑茶的基本工藝流程是殺青、初揉、渥堆、復揉、烘焙。黑茶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往往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油黑或黑褐,故稱黑茶。黑毛茶是壓制各種緊壓茶的主要原料。黑茶因產區和工藝上的差別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藏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殺青

由於黑茶原料比較粗老,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殺不勻透,一般除雨水葉、露水葉和幼嫩芽葉外,都要按10:1的比例灑水(即10千克鮮葉1千克清水)。灑水要均勻,以便於黑茶殺青能殺勻殺透。

(1)手工殺青:選用大口徑鍋(口徑80~90厘米),炒鍋斜嵌入灶中呈30度左右的傾斜面,灶高70~100厘米。備好草把和油桐樹枝丫製成的三叉狀炒茶叉,三叉各長16~24厘米,柄長約50厘米。一般採用高溫快炒,鍋溫280~320℃,每鍋投葉量4~5千克。鮮葉下鍋後,立即以雙手勻翻快炒,至燙手時改用炒茶叉抖抄,稱為「亮叉」。當出現水蒸氣時,則以右手持叉,左手握草把,將炒葉轉滾悶炒,稱為「渥叉」。亮叉與渥叉交替進行,歷時2分鐘左右。待黑茶茶葉軟綿且帶粘性,色轉暗綠,無光澤,青草氣消除,香氣顯出,折粗梗不易斷,且均勻一致,即為殺青適度。

(2)機械殺青:當鍋溫達到殺青要求,即投入鮮葉8~10千克,依鮮葉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調節鍋溫進行悶炒或抖炒,待殺青適度即可出機。 初揉

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輕壓、短時、慢揉的原則。初揉中揉捻機轉速以40轉/分左右,揉捻時間15分鐘左右為好。待黑茶嫩葉成條,粗老葉成皺疊時即可。

渥堆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黑茶渥堆應有適宜的條件,黑茶渥堆要在背窗、潔淨的地面,避免陽光直射,室溫在25℃以上,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後的茶坯,不經解塊立即堆積起來,堆高約1米左右,上面加蓋濕布、蓑衣等物,以保溫保濕。渥堆過程中要進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勻。堆積24小時左右時,茶坯表面出現水珠,葉色由暗綠變為黃褐,帶有酒糟氣或酸辣氣味,手伸入茶堆感覺發熱,茶團粘性變小,一打即散,即為渥堆適度。

復揉

將渥堆適度的黑茶茶坯解塊後,上機復揉,壓力較初揉稍小,時間一般6~8分鐘。下機解塊,及時乾燥。

烘焙

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後一道工序。通過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質即油黑色和松煙香味。乾燥方法採取松柴旺火烘焙,不忌煙味,分層累加濕坯和長時間的一次乾燥,與其它茶類不同。

黑茶乾燥在七星灶上進行。在灶口處的地面燃燒松柴,松柴採取橫架方式,並保持火力均勻,借風力使火溫均勻地透入七星孔內,要火溫均勻地擴散到灶面焙簾上。當焙簾上溫度達到70℃以上時,開始撒上第一層茶坯,厚度約2~3厘米,待第一層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時,再撒第二層,撒葉厚度稍薄,這樣一層一層地加到5~7層,總的厚度不超過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達七八成干時,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製鐵叉,將已乾的底層翻到上面來,將尚未乾的上層翻至下面去。繼續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層茶葉乾燥到適度,即行下焙。

自然晾置

自然晾置乾燥法為傳統乾燥工藝,黑磚仍採用這種傳統工藝,茶葉踩壓成包壓製成形後,置於陰涼通風之處,10-15天時間。千兩茶百兩茶等則用日曬夜露49天的乾燥工藝,讓水分緩慢乾燥。

黑茶品種

黑茶品種可分為緊壓茶與散裝茶及花卷三大類,緊壓茶為磚茶,主要有茯磚、花磚、黑磚、青磚茶,俗稱四磚,散裝茶主要有天尖、貢尖、生尖統稱為三尖,花卷茶有十兩、百兩、千兩等。

三尖

天尖:是用一級黑毛茶壓制而成, 外形色澤烏潤,內質香氣清香,滋味濃厚,湯色橙黃,葉底黃褐。

貢尖:是用二級黑毛茶壓制而成,外形色澤黑帶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稍橙黃,葉底黃褐帶暗。

生尖:是用三級黑毛茶壓制而成。外形色澤黑褐,香氣平淡,稍帶焦香,滋味尚濃微澀,湯色暗褐,葉底黑褐粗老。

茯磚

陝西茯茶出自於陝西咸陽涇陽,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她興於宋,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的人群飲用。特別是對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涼地區,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遊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況下因而,在中國西北地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涇陽縣位於咸陽市,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東與三原、高陵縣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從涇陽縣城出發到西安城北客運站44公里。茯茶的出現,約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問世,採用湖南安化黑毛茶為原料,手工築制,因原料送到涇陽築制,稱「涇陽磚」;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名稱由來因其藥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稱為「茯茶」或「福磚」。由於系用官引製造,清代前期須在蘭州府繳納三成至五成磚茶作為稅金,這批茶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府茶」。其餘的磚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銷區銷售,故稱為「附茶」。在清道光年間,將安化黑毛茶中色黃葉粗的甘引用篾簍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運往陝西涇陽壓製成磚。

茯磚茶壓制要經過原料處理、蒸氣漚堆、壓制定型、發花乾燥、成品包裝等工序。其壓製程序與黑、花兩磚基本相同,其不同之點是在磚形的厚度上。因為茯磚特有「發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條件外,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求磚體鬆緊適度,便於微生物的繁殖活動。茯磚與黑、花兩磚另一個不同之點,是磚從磚模退出後,不直接送進烘房烘乾,而是為促使「發花」,先包好商標紙,再送進烘房烘乾。烘乾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個烘期雙黑、花兩焙長一倍以上,以求緩慢「發金花」(即產生冠突散囊菌)。

茯茶功效突出原因在於有一種金花菌(冠突散囊菌),使磚茶裡面布滿星星點點密密麻麻黃色的「金花」。「金花」越茂盛,品質就越好,對消化、對生理的調節作用就越大。以肉食為主的西北牧民,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可見茯茶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茯茶消滯去膩,降脂降血,平衡生理,是不爭的事實。茯茶的「金花」,一目了然,茯茶金花菌的作用,不是其他茶可以替代的。茯茶中有人體必須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茯茶的原材料本身具有對人輪狀病毒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阻斷人體致癌性亞硝基化合物形成;所含脂肪分解酵素含量高於其他茶類。

花磚

「花磚」歷史上叫「花卷」,因一卷茶淨重合老秤1000兩,故又稱「千兩茶」。過去,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安化高家溪和馬家溪的優質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錘築制在長形筒的篾簍中,築造成圓柱形,高147厘米,直徑20厘米,做工精細,品質優良。1958年「花卷」改制成為長方形磚茶。規格為35×18×3.5厘米。正面邊有花紋,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微澀,湯色紅黃,葉底老嫩勻稱,每片花磚淨重2公斤。有1kg、2kg等幾種規格,花磚形狀雖然與花卷不同,但內質基本接近,成為黑茶類的新品種,代替了歷史上的花茶,受到了銷區的讚賞與歡迎。「花磚」的名稱來由,一是由卷改磚形,二是磚面四邊有花紋,以示與其他磚茶的區別,故名「花磚」。花磚茶的製造工藝與黑磚茶基本相同。壓制花磚的原料成份,大部分三級黑毛茶及少量降檔的二級黑毛茶。總含梗量不超過15%。毛茶進廠後,要經篩分、破碎、拼堆等工序,製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後進行蒸壓、烘焙、包裝等,工藝與黑磚茶相同。

黑磚

安化黑茶歷史悠久,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運輸的主要商品是絲綢、瓷器、茶葉。安化黑茶,通過古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運往西北邊疆,也銷往俄國、英國等國家。

湖南安化黑茶主要集中在安化生產。湖南黑茶是采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湖南黑茶條索卷折成泥鰍狀,色澤油黑,湯色橙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煙香。黑毛茶經蒸壓裝簍後稱天尖,蒸壓成磚形的是黑磚、花磚或茯磚等。湖南安化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被權威的台灣茶書譽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

黑磚茶,因用黑毛茶作原料,色澤黑潤,成品塊狀如磚,故名。其原料選自安化、桃江、益陽、漢壽、寧鄉等縣茶廠生產的優質黑毛茶。製作時先將原料篩分整形,風選揀剔提淨,按比例拼配;機壓時,先高溫汽蒸滅菌,再高壓定型,檢驗修整,緩慢乾燥,包裝成為磚茶成品。

每塊重2公斤,呈長方磚塊形,長35厘米,寬18.5厘米,厚3.5厘米。磚面平整光滑,稜角分明;茶葉香氣純正,湯色黃紅稍褐,滋味較濃醇。該品為半發酵茶,去除鮮葉中的青草氣,加以磚身緊實,不易受潮霉變,收藏數年仍不變味,且越陳越好,適於烹煮飲用,尚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調飲。年產量約5000噸,主銷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以蘭州為集散地。

青磚茶

青磚茶是黑茶中的一種,也稱湖北黑茶,具有其它普通黑茶和普洱茶所沒有的自然茶香。

湖北青磚茶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368年,當時湖北制茶世家何氏家族首制長盛川牌帽盒茶,是為湖北青磚茶的雛形。現湖北赤壁市羊樓洞古鎮是公認的中國磚茶故鄉,從事磚茶生產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 羊樓洞商人雷中萬於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開辦「羊樓洞茶莊」,後又將「羊樓洞茶莊」更名為「洞莊茶號」。「公設茶莊於廟場,始制茶磚」(《中萬公傳》),茶號設在羊樓古鎮廟場街中段,廠房設在觀音泉下60米處,以羊樓洞茶為原料,引觀音泉水製作。因觀音菩薩座駕為蓮花,故所產磚茶「以蓮花為案,以洞莊二字為識」,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有"磚茶之源,百年洞莊之說。它以老青茶為原料,經蒸汽高溫壓制而成,湯色澄紅清亮,濃釅馨香,味道純正,回甘雋永。青磚茶經發酵、高溫蒸壓、適當存放自然後發酵後,茶葉中的兒茶素和茶多酚比普通茶更易溶於水中,飲用青磚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膩健胃,降脂瘦身,禦寒提神,殺菌止瀉等獨特功效為其它茶類所不及。主要銷往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區和蒙古、格魯吉亞、俄羅斯、英國等國家。

青磚茶經多道工序製作後壓制而成長方磚形。感觀上為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尚濃無青氣,水色紅黃尚明,葉底暗黑粗老。 青磚茶的用料分灑面、二面和里茶三個部分。其中灑面、二面為面層部分,色澤為棕色,茶汁味濃可口,香氣獨特,回甘雋永。灑、二面之間即為里茶,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滋味香濃。飲用青磚茶,除生津解渴外,還具有清新提神,幫助消化,殺菌止瀉,降低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功效,是內蒙古等西北地區人民的日用消費品,屬國家應急儲備物資。其中湖北省生產的「川」字牌青磚茶是黑茶行業中商務部首批認定的唯一的中華老字號,享有久遠聲譽,至今依然是邊區人民的日常首選。一些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消費者,只需用手在磚面上輕輕一摸,只要有三條凹進去的印跡,他們就會徹底的放心。「三道道」(即「川」字)已成為邊疆人們心目中誠信的標誌。

千兩茶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湖南茶商在「百兩茶」的基礎上,創製出了千兩茶,即「花卷」茶。千兩茶成品每支淨重合老稱1000兩,故俗稱「千兩茶」。千兩茶是採用安化本地產優質黑毛茶為原料,將經汽蒸變軟後的黑毛茶灌入墊有蓼葉和棕片的長圓筒形的篾簍中,用棍、錘等築制工具,運用絞、壓、踩、滾、錘等技術,經多次反覆錘壓和束緊,使茶支達到緻密堅實的要求,最後形成高160厘米左右、直徑0.2米左右的呈樹狀的圓柱體,在自然條件下經「日曬夜露」七七四十九日,自然乾燥而成。

千兩茶茶包裝原始獨特,外形碩大挺拔,很具視覺衝擊力。其外形色澤黑潤油亮,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味中帶蓼葉.竹黃、糯米香味。存放越久,品味越佳。

千兩茶與百兩茶製作工藝是完全相同的,但茶越小製作工藝的難度就越大,對技師的工藝要求也越高。千百兩茶是湖南安化黑茶中的經典茶葉,以陳年茶為 最佳,現存50年之久的千兩茶市值在200萬元左右,韓國、日本等地以千兩茶做為鎮店之寶,收藏千百兩茶更為盛行。據說千百兩茶保健功效十分不錯,「日曬 夜露」之特殊發酵工藝,造就了「千兩茶」獨特的品質特徵和對人體獨特的藥理功效,長期存放的「千兩茶」對腸胃調理具有「藥」到病除的功效。臨床實驗證明,「千兩茶」對改善人體血液循環,降低血脂、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千兩茶」採用茶學界俗稱為「後發酵茶」的黑茶為原料,因此,只要存放在干 燥、無異味的場所,時間越久,其藥理保健功效則更加突出,而且口感更醇厚、自然。「千兩茶」已經成為具有遠見人士的藏品和客廳裝飾品。

康磚金尖

創製於1074年前後,主要使用四川雅安、樂山一帶的原料,後擴大到宜賓、重慶等地。主銷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等藏族地區。原狀產於四川雅安、宜賓、江津、萬縣等國營茶場(廠)加工築制,年產量近萬噸。

都是經過蒸壓而成的磚形茶。康磚品質較高,金尖品質較次。兩者加工方法相同,不同的只是原料品質有差異。

築制康磚和金尖的原料來源廣泛,類別也很多,有做莊茶、有級外曬青茶、條茶、茶梗、茶果等。所以毛茶原料必須預先過細整理,再經篩分、切鍘整形、風選、揀剔等工序,務求做到沙石、草木除淨,梗長適度,還要製成形狀勻整的灑面和里茶。再按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進行合理配料,經過稱茶、蒸茶和築壓等製造工序,製成康磚和金尖。

康磚茶每塊淨重0.5公斤,金尖每塊淨重2.5公斤。康磚為圓角枕形,大小規格為17×9×6厘米。金尖也是圓角枕形,大小規格為24×19×12厘米。康磚外形色澤棕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紅濃,葉底花雜較粗;金尖外形色澤棕褐,香氣平和,滋味醇和,水色紅亮,葉底暗褐粗老。 2013年,沉香黑茶與黃花梨黑茶獲得國家級專利。

四川邊茶

四川邊茶分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兩類,四川雅安、天全、榮經等地生產的南路邊茶,過去分為毛尖、芽細、康磚、金玉、金倉六個花色,簡化為康磚、金尖兩個花色,主銷西藏,也銷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路邊茶製法是用割刀采割來的枝葉殺青後,經過多次的「扎堆」、「蒸、餾」後曬乾。南路邊茶(藏茶)為黑茶品種製法最複雜,經過32多道工序製成。四川灌縣、崇慶、大邑等地生產的西路邊茶,蒸後壓裝入篾包製成方包茶或圓包茶,主銷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肅、新疆等省(區)。西路邊茶製法簡單,將采割來的枝葉直接曬乾即可。

廣西梧州

廣西黑茶最著名的是梧州六堡茶,因產於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鄉而得名。已有上千年的生產歷史。除蒼梧縣外,賀州、橫縣、岑溪、玉林、昭平、臨桂、興安等縣也有一定數量的生產。六堡茶製造工藝流程是殺青、揉捻、漚堆、復揉、乾燥,製成毛茶後再加工時仍需潮水漚堆,蒸壓裝簍,堆放陳化,最後使六堡茶湯味形成紅、濃、醇、陳的特點。廣西梧州因梧州六堡茶享譽國際和國內,2010年和2011年舉辦了兩次廣西春茶會,形成了形良好的茶文化城市品牌效應。 梧州六堡茶是特種黑茶,品質獨特,香味以陳為貴,在港、澳、東南亞和日本等地有廣泛的市場。黑茶為中國 特有的茶類。因 茶葉顏色呈烏黑 狀,所以稱作為 黑茶。中國人一 般不太熱衷於陳 茶。據說日本人更傾注於新茶; 然而日本人開始對雲南出產的黑茶中的代表 「普洱茶」和廣西梧州生產「六堡茶」青睞起來了。這大概是受到香港慣飲陳茶的習俗的影響吧。

食用指南

熬煮

在唐朝之前,茶都是用於熬煮後飲用的,其功能成份才氣被人體充實吸取。從唐朝起頭,茶才盛行沖泡飲用,到宋朝期間到達鼎盛。

茶在順應社會需求的同時,演繹出很多茶文化或有關茶的趣事,把茶從等同於藥物的一蒔植物漸漸過渡到品其噴鼻、悟之理、怡其韻的虛實把玩聖物。外洋飲用正統的「中國茶」肯定是用熬煮的方式,俗稱「烹茶」這也是「茶」傳到外洋留下的印跡。

在藏區,因為惡劣的天然情況和人體必需的要求,千百年來一向連結着陳腐的吃茶品茗風俗,即先把茶熬煮過再飲用,不但口感神韻更佳,顛末熬煮後的黑茶,其對人體的各項保健功效就更為凸起,只能令別的沖泡飲用類的茶感受到「火候欠佳」。

黑茶的熬煮其實很簡略,待水溫加熱到開,放入適量黑茶(此時勿需加壺蓋),沸騰熬煮2分鐘關火,蓋上壺蓋燜泡3~5分鐘,濾渣後即可飲用。

因為黑茶的陳、醇特點,發起將煮好的茶先倒入曖水瓶中燜1~2小時,其味更醇噴鼻,尚可每晚睡前將煮好的茶放於暖水瓶中,第二天飲用,其茶的深度發酵歷程更充實,保健感化代價和口感更佳、更光滑,湯色也更美麗透紅。

飲用方法黑茶類的製作過程一般注重發酵或後發酵,有的緊壓成磚茶、餅茶和散茶。黑茶一般選用茶壺茶具沖泡,條件准許下可煮茶。 黑茶需使用沸水沖泡。具體沖泡方法如下:取茶黑茶一般形態有三種,千兩餅茶、顆粒茶、千兩茶。

千兩餅取茶

用黑茶刀順着茶葉紋路,傾斜將整茶撬取下來即可。

顆粒茶取茶

由於顆粒裝的黑茶已經切取好,把黑茶從包裝拿出即可。千兩茶取茶用鐵鍬、鐵錘等工具取茶,取千兩茶時要小心,不要傷及手指。泡茶第一步

投茶將黑茶大約15g投入如意杯中。如意杯是泡黑茶的專用杯,它可以實現茶水分離,更好的泡出黑茶。 泡茶第二步

沖泡 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沸水沖泡。由於黑茶比較老,所以泡茶時一定要用100攝氏度的沸水,才能將黑茶的茶味完全泡出。

泡茶第三步茶水分離。如果用如意杯沖泡黑茶,直接按杯口按鈕,便可實現茶水分離。再將如意杯中的茶水帶入茶杯用直接飲用即可,也可直接用如意杯飲用小提示:泡黑茶時不要攪拌黑茶、或壓緊黑茶茶葉,這樣會使茶水渾濁

五種喝法

黑茶主要產於湖南的安化縣、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地。主要品種有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藏茶、廣西六堡散茶等。黑茶不比綠茶沒有限定不同茶品配以不同的泡法,五種黑茶的喝法,只要自己喜歡都可以用來沖泡。

一、傳統的喝法:取茶10至15克,用壺或其它容器盛滿500毫升的水,煮至一沸時,將茶放入其中,待至壺中水再沸騰時,改用文火煮一至二分鐘,停火後,濾去茶渣,即可飲用。

二、功夫茶的喝法:用功夫茶具,按照功夫茶的泡飲方法飲用。

三、蓋碗沖泡的喝法(南方最為常見):可用蓋的紫砂或陶瓷杯、碗,取茶5-8克,先用沸水沖洗一次,燙杯後倒掉,再沖入沸水,加蓋悶一分鐘左右,待到湯色紅濃,即可飲用。

四、涼茶的喝法:用1比60的比例,配好茶水,按照傳統方法將茶水煮好,濾去茶渣,放涼後即可飲用,放入冰箱,風味更佳。

五、奶茶沖泡喝法:用傳統的方法將茶湯煮好後,按照茶湯和牛奶1比1的比例,調入牛奶,加少許鹽,即成具西域特色的奶茶。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黑茶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蛋白質;0.1 g[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