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頸長尾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頸長尾雉(學名:Syrmaticus humiae)又名地花雞,雄鳥額、頭頂、枕灰橄欖褐色而微沾綠色,兩翅覆羽暗赤栗色而具金屬光澤,羽中部並綴有銅藍色斑;翅黑褐色,頦、喉淺砂白色,胸沾棕,微具褐色斑點,腹和兩脅淡棕白色,具棕褐色橫斑。羽基具黑色和栗色相雜橫斑。中國國內分布於雲南,國外分布於泰國緬甸印度。 摺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黑頸長尾雉 黑頸長尾雉 雄鳥頭頂褐綠色,兩側有白色眉紋,上體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寬闊的白色塊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藍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長,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並列的橫斑,下體腹部與兩脅栗色,嘴角黃色,腳黃灰色,雌鳥體羽棕褐色,滿布黑色斑紋,上背有白色矢狀斑,外側尾羽大都栗色。

體重♂975g,♀620-746g;體長♂960-1045mm,♀471-500mm;嘴峰♂25-30mm,♀25-29mm;翅♂207-213mm,♀197-210mm;尾♂486-505mm,♀185-197mm;跗蹠♂60-67mm,♀53-63mm。[1]

摺疊編輯本段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500-3000米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疏林灌叢、草地和林緣地帶,尤其喜歡在海拔1000-2000米、林下蕨類、蒿草和灌叢植物發達而又多岩石的山坡混交疏林和林緣地帶活動。[1]

摺疊編輯本段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的雲南維西、永平、騰衝、潞西、永德、楚雄、景東、鎮源、德宏、保山、大理、迪慶、思茅、武定,廣西西林、隆林、田林、凌雲、樂業、天峨、百色為留鳥以及泰國北部、緬甸北部和印度阿薩姆邦。

摺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黑頸長尾雉 黑頸長尾雉 黑頸長尾雉屬留鳥。常成對或小群遊蕩覓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樹活動,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間空地上或灌叢中休息,晚上棲息於樹上。1樹棲1隻,活動和棲息地一般較為固定。活動時甚寧靜,有時除踩踏落葉或覓食扒動樹葉弄出聲響外,一般毫無聲響。性機警,活動和覓食時常有一隻雄雉極為警覺,不時的佇立張望,發現情況立刻鑽入草叢或灌叢逃跑,緊急時亦直接起飛上樹,或向上、下坡飛翔。一般飛行較低而速度緩慢,飛行時能在空中轉變方向。

雜食性。主要以橡實、漿果、種子、根、嫩葉、幼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偶爾也到林緣耕地啄食農作物。全年所吃食物種類達42種之多。其中較為常見的有:白櫟、全皮櫟、麻櫟、雲南松、杉、崗柃、楊梅、鹽膚木、山稗子、腎蕨、扁擔杆、狗笠耳、鼠刺鳥飯樹、福建櫻花、雞骨草、蜘蛛、螞蟻、白蟻、甲蟲、尺蠖、蟬、蠕蟲、釘螺、蛹、蟲卵、草子、玉米和砂粒等。覓食活動主要在林下地面上,間或跳躍啄食較高灌木上的果實,有時也飛到樹上啄食,僅偶爾到林緣耕地覓食。 [2]

摺疊編輯本段繁殖方式 黑頸長尾雉 黑頸長尾雉 繁殖期每年3-7月。一雄多雌制,每年2月末3月初群內即出現爭偶現象。通常營巢於林下植物較為發達的混交林中,巢多置於大樹腳下地面上或小灌木和小樹旁地上,甚為隱蔽。巢較簡陋,主要在地面凹處,再墊以枯草、枯葉和羽毛即成。

巢的大小為外徑24. 0-31. 0cm× 22. 0-30. 0cm,內徑16. 5-18. 0cm × 18. 5-21. 0cm,深5. 1-8. 3cm。多在4月中上旬開始產卵,少數個體在3月中下旬即已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9枚,多為7-9枚。

卵為橢圓形,淺肉色或微沾淡枯葉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據33枚卵的測量為34. 5 (32. 9-36. 0)mm× 45. 9 (42. 8-47. 8)mm,重27. 2 (22. 0-32. 5)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8天或21-24天。[2]​

摺疊編輯本段亞種分化 摺疊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2000年的野外調查證實,黑頸長尾雉在自然界的種群數量已經不足500隻,在廣西的隆林、田林、西林、凌雲、樂業5個縣呈孤島分布,而在雲南已經難覓它們的足跡。廣西師範大學生物系的李漢華教授決定將人工飼養的黑頸長尾雉「再引入」原產地,2003-2005年,300多隻黑頸長尾雉步入田林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估計,2008年的雪災之前,野外的數量近千隻。[3]

摺疊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1]

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稀有種。

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94年列為稀有種。

已列入《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1995年列入附錄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