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風景名勝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鼓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東部,閩江北岸,離市區7.5公里。[1]
名稱由來
據傳山上有巨石如鼓,每當風雨大作,便簸蕩有聲,故名。
氣候特徵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景區介紹
絕頂屴崱峰,海拔870.3米。峰岩秀拔,峽谷幽雅,古樹名木鬱鬱蔥蔥。在眾多的峰巒岩洞中,以屴崱峰、白雲峰、喝水岩、白雲洞、達摩洞等尤勝。還有溪洞峽谷,如鱔溪、磨溪、鼓 山溪等,有的溪水奔瀉,有的細水長流,鱔溪瀑布更是壯觀;典型的峽谷如喝水岩、靈源洞被稱為「谷中之谷」。
林山峰石、古剎摩崖、天風海濤、峽谷溪泉為特色的清涼世界,是觀賞、遊憩、野營、度假、避暑為內容的省會近郊風景名勝區。總面積48平方公里,劃分為五大遊覽區。鼓山區:面積14平方公里,包括廨院、楚雲、古道十八洞、湧泉寺、宰牛溪等;鼓嶺區:面積14平方公里,包括鼓嶺山莊、大厝狩獵區、嘉湖和柯坪發展用地等;鱔溪區:面積5.5平方公里,包括野營野餐、登山古道、跑馬場、體育活動區和疏林休息區等;鳳池白雲洞區:面積5.5平方公里,包括絕頂峰景區,鳳池白雲洞景區等;磨溪區:面積約9平方公里,溪岸峰崖夾峙,溪谷深遠,沿溪設野營、野餐點。 至1990年末,鼓山有5個接待單位,床位500多個,鼓嶺有700多個床位,廨院有100多個床位,服務設施完備。
主要景點
摩崖題刻
文物價值很高的摩崖題刻鼓山的一大特點,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題刻。據統計,鼓山的摩崖題刻不下300餘處,宋代的題刻就達109處,這說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達官賞覽勝景的所在。現存題刻最早的是靈源洞東壁宋慶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題名,其文曰:「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群謨慶曆丙孟秋八日游靈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徑40厘米。蔡君謨即蔡襄,時任福州知州。 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蘇軾、黃庭堅、米芾。在一處壁上刻有「忘歸石」三個大字,筆力遒勁,字徑約70厘米,也是蔡襄所書。蔡襄的這些題刻,被認為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跡。在大頂峰磐石上刻有「天風海濤」四個在大字,即為朱熹所書。朱熹還寫了一字徑達四米的「壽」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是福建座崖石刻中少見的大字。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隸、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
它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和發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以湧泉寺為中心的百餘景點鼓山的景點很多,有名稱的就達160多個。這些景點基本上是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湧泉寺在山腰,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的匾題,是康熙手書。此寺始建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明代曾兩次毀於火,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清順治、康熙年年間又幾次擴建。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間的布局和明、清兩代的建築物。遊覽鼓山的人,一般是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去尋幽探勝。東路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岩、龍頭泉、白猿峽、水雲亭、聽水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賞古人題刻的,就走東路。鼓山的題,多集中的靈源洞、喝水岩一帶,幾無隙地。西路庵堂岩洞羅多,最著名的是達摩洞十八景(俗稱十八洞)。
登山古徑
這是古時登鼓山之道。從山麓下院登上2000多級台階,經過「七亭七里路」就可到達湧泉寺山門。第一亭:「東際亭」。過廨院即是東際橋,橋上過亭就開始登山。上99級石階至「仰止亭」(已廢)。此後途中岩石上有諸多字刻可觀。第二亭:「石門亭」,古名「聽濤觀瀑亭」。距第一亭367級台階。
水淙淙不絕於耳。第三亭:「乘雲亭」,與前亭之間有271級,沿道有石刻「乘雲」、「仰濤」、「小鼓」、「天風吹夢」、「風怒濤飛」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級台階。亭在半嶺,故名。過此亭百餘階,有石刻「路通仙苑」,轉小徑可達「十八洞景」。「半山亭」後近300階有石刻「桃岩洞口」,往東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過半山亭約520台階即可達此。因亭附近有茶園而得名。道邊有石刻「欲罷不能」、「宜勉力」等。據說清乾隆時福州知府李撥登山至此,氣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願。
遂題 「欲罷不能」於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關亭」。距「荷亭」有300多級台階,附近有石刻一筆「壽」、 一筆「龍」、一筆「虎」,還有文天祥所書的「忠、孝、廉、節」等。第七亭:「更衣亭」。過「松關亭」幾十步即是。傳說閩王當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聯曰:開門曾仰前王節,入寺還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浹背,而高處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雲」、「心路須平」等。
鼓山居
鼓山居——修身養性的修行會所,利用鼓山風景區獨特的自然資源,為高端人群減壓的會所,通過膳食料理、山間茶道、大師參禪、書法修行等內容,成為福州自然資源最好的心靈修行會所。 登雲高爾夫會所——結合高爾夫資源,打造成極度私密的私人聚會會所,每次僅供10人以內使用,可以利用高爾夫資源,再結合頂級私房菜,打造高端奢華的生活圈層。 奇石紅酒會所——可以作為半開放性會所,可以在會所品鑑價值不菲的奇石,並可以品嘗頂級的紅酒。
湧泉寺
湧泉寺位於鼓山之上,占地約1.7公頃,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殿內釋迎牟尼三世佛 不着梵服,只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法相莊嚴」。在大殿後側,有尊重約1.15噸的「三聖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製成的長桌,據說歷經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為鎮寺之寶。大殿內外有許多橡聯佳句,如:「座上白雲多,正丹風浴時,蒼龍臥後;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等,皆為古寺歷史和環境的生動寫照。
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艷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圓通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故事彩繪75幅。此外,還有清台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殿中還保藏着幾十部明版錦裝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寶殿前兩側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圓通寶殿西側有聖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說鐵樹分別為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湧泉寺最盛時,僧人曾達1500多人。香積廚仍保留有4口巨鍋,為宋朝時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裝水20擔、下米5擔,真可謂是「千口之鍋」,養千人之眾。 湧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湧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為主體、依着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群。湧泉寺前兩側的兩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燒制的,左邊一座稱「莊嚴劫千佛陶塔」
,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雙塔是用陶土分層燒制累疊而成,八角九層,高約7米左右。塔身細部為仿宋代木構樓閣建築風格,兩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寶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將各36尊,懸掛陶製塔鈴72枝。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
湧泉寺曾為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多塊。寺內的藏經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類佛經9000部,計2.79萬多冊;手抄經書200多冊;用血書寫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657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紀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有120卷,分裝48冊,雕版2425塊。這是清康熙年間有代表性的佛學著作。湧泉寺從宋代起就刻經、印經;清康熙間,成了全國出版經書的重要場所。至今,寺內還保存歷代佛經雕版11375塊,堪稱一座佛經的寶庫。
藏經殿正中有一座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寶塔,塔中僅存三顆舍利子與佛牙。舍利子是佛門高僧精、氣、神的結合物,火化後遺留下的,會發光。在塔的背後安放着一尊緬甸送來的漢白玉臥佛象,佛身勻稱,體態安詳,作睡臥狀,據說這就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形態。
湧泉寺南側有回龍閣,羅漢台、佛閣等,回龍閣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紹興年間(1131~1161年)開闢,元明兩代重開修繕,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欄。現放生池內放養着上百隻烏龜和紅鯉魚,最大的龜有上千年龜齡了。放生池內還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菩薩石雕像,觀音手中聖水瓶可流出聖水。閣後有"蘭花圃","蘭花圃"3字匾額是1961年朱德所書。[2]
觀景台
倚靠着木質欄杆極目遠眺,華燈初上的榕城夜景盡收眼底,陣陣涼風吹來,令人仿佛置身仙境。這是遊客在鼓山十八景新建的觀景台的切身感受。這座由省登山協會修建的觀景台,建在鼓山海拔400米處 ,與姐妹樓毗鄰,採用進口鐵杉經防腐處理搭建而成,古色古香,結實美觀。
十八景
清朝道光年間詩人魏傑,根據這裡的自然景物和民間傳說,整理編寫成十八景,刻於達摩洞外的一面岩壁上: 達摩面壁、南極升天、仙猿守峽、古鶴巢雲、仙人巨跡、福壽全圖、蟠桃滿塢、玉筍成林、蟻蜓渡潮、漁燈普照、獅子戲球、金蟾出洞、伏虎馱經、神龍聽法、鎧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宮
遊客可以在這裡納涼、休閒、品茗,也可以品嘗到真正的農家菜。這座觀景台建成以來,每天都吸引大量的遊客和登山者來此休憩納涼,為鼓山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