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關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關鎮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縣城西南30公里處,112國道貫穿全鎮,西距張家口100公里,東南距北京170公里。鎮域面積283.95平方公里,耕地8.6萬畝,平均海拔1200米。轄35個村,常住人口31347人(2017年) ,有漢、回、滿、蒙4個民族。 龍關古為黃帝部族縉雲氏地,漢置女祁縣,唐置龍門縣。1958年龍關、赤城兩縣合併,1960年縣政府遷往赤城,龍關為鎮治至今。[1] 境內的重光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龍關鎮轄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全鎮下轄35個行政村。 行政村名單: 一街、二街、三街、四街、西青羊溝、北柵子、老王溝、外口、里口、常家窯、盤道、窯灣、三義村、前所、周村、武家窯、東水泉、高家溝、方家溝、八里莊、三岔口、椴木溝、大龍王堂、玉泉堡、李家窯、朱家營、黑土溝、沙家溝、段家溝、梁家窯、安家溝、尤家溝、徐家窯、辛窯、小龍王堂
自然資源
龍關鎮礦產豐富。探明有鐵、銅、錳、石墨等礦藏15種。金屬礦以鐵礦為主,其中磁鐵礦儲量1.4億噸,赤鐵礦儲量6000萬噸;非金屬礦以石墨為主,儲量達6000萬噸。
旅遊資源
名勝古蹟頗多。現存明長城24.5公里,唐長城25.6公里、峰火台10座。
重光塔初建於唐代,原名普濟寺塔,後經明代戍邊名將楊洪重修,至今保存完整,塔高33.6米,分上下七級,八角重檐閣式,磚石結構,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正統年間,名將楊洪收復塞北山河後,在原普濟寺舊址上重建,改名重光塔,並在結構上增加了有禦敵功能的瞭望孔以備邊防之需。重光塔由此同時兼備了宗教和軍事雙重功能,成為塞外唯一一座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古塔,這在京西地區絕無僅有。 [重光塔]為八角五層,重檐樓閣式磚塔,通高33.67米,占地面積126平方米。塔基邊長5.5米,塔座用六層石條砌成,高2.1米,南北對稱有石階直通塔門,塔各層皆辟拱形門兩個,一、三、五層為南北向,二、四層為東西向。其餘各面雕直欞盲窗,四、五層各設26個瞭望孔,第五層南門上鑲嵌「大明敕賜重光寶塔」石匾。塔身逐層高度遞減,收分明顯,造型挺拔高峻,沉穩莊重,氣勢宏偉。 據《龍關縣誌》載:「縣城內坎方舊普濟寺遺址,有塔七級聳立院中,名曰重光,考之志,所載系唐代遺址,元蒙兵興躪墟,明正統中,名將楊洪收復塞北山河重光,就其遺址奏請帑銀興工修復之,又命曰重光」。 據明代劉俊《敕賜普濟寺記》描述:普濟寺規模宏大,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重光塔、大雄寶殿、 藏經閣、法堂。東西對稱從南到北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觀音堂、地藏堂。「繪塑莊嚴,曲盡其妙。幡幢香花種種俱足,以及僧寮、方丈、香積、齋廚、賓客之館,依次而備。綠瓦朱檐,翬飛鱗次,金壁丹堊,炫目爍日」,可見當日寺院碧麗堂皇之景象。 龍關城地處邊塞要衝,楊洪在修建重光塔時,不但考慮到佛事活動,而且還賦予了它軍事瞭望功能,使之成為一塔多用的建築,體現了一個軍事家的深謀遠慮。如今,普濟寺已不存在,惟重光塔500餘年櫛風沐雨,依然屹立。 重光塔在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木資源
山多林茂、草木豐盛。現有宜林荒山15.6萬畝,草場5.4萬畝,用材林10萬畝,經濟林16萬畝,森林覆蓋率23%。
經濟發展
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1億元(工業總產值1.4億元,農業總產值0.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20元。 以鐵礦產業為主的工業企業。境內累計建成鐵礦採掘企業37家,選廠26家,燒結企業7家,年產鐵礦石600萬噸,鐵精粉220萬噸,球團50萬噸,年創稅收近億元。 以錯季瓜菜為主的農業種植。已形成「瓜、菜、薯、棚、杏」五大主導產業,年產錯季瓜菜5000萬噸,為京津重要蔬菜供應基地。2005年投資150萬元,建成全縣首家100噸儲量恆溫庫,並配套建設9000平方米蔬菜交易中心。 區域性的農村商貿流通中心。運輸、建材、餐飲等產業快速發展,現已達1700多家,從業人員4100人,年實現產值7000多萬元,對周邊鄉鎮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蓬勃發展的社會事業。有縣辦醫院1所、鎮辦醫院1所,個體診所10家;縣辦中學1所,鎮辦中學1所,小學26所;中國移動、聯通和程控電話網絡覆蓋全鎮;城區「三縱四橫」主街道全部柏油硬化;新建、改建住宅小區6處。投資550萬新建集中制小學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