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興觀道德經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興觀道德經幢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內,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道德經幢[1],1996年11月20日入選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幢通高約6米,八角柱形。幢頂為八角形屋頂,下接仰蓮座。仰蓮座下的幢身刻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十八個大字、唐玄宗敕文、道德經和玄宗注,傳言這些文字出自唐代書家蘇靈芝之手。幢身下為仰蓮座和須彌座。學者認為這座經幢造型古樸典雅,書法剛勁而不失飄逸,既是校釋《道德經》的重要資料,也是唐代書法藝術的珍品。此前,此經幢曾以易縣道德經幢為名入選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易縣道德經幢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十月。唐朝皇帝尊崇道教,開元二十一年唐玄宗下令要求各州在一所大的道觀立石刻道德經,道德經碑刻因此遍及唐朝各地。明正統五年《保定府重修龍興觀耿景順住持功行碑》載,龍興觀為唐景龍二年刺史王弘所建。根據明正統五年《龍興觀宗支恆產形圖》碑,當時經幢位於十師殿以南。

咸豐三年,江夏三程公捐資三百緡為經幢和龍興觀其他碑刻修築了碑亭。同治十二年六月,經幢在暴風雨中被吹倒。據載,幢頂摔出三丈多遠、入地超過一尺。之後二年的重修中,工人不慎裝錯了幢身。幢身的經文本應從東面開始,裝錯之後經文變成了從東北面開始。清末民初,龍興觀毀廢。民國十五年軍閥混戰中碑亭被拆,木材被充為軍用,經幢沒有遭受損壞。據傅增湘《淶易紀游》,民國二十二年傅增湘偕友遊歷易州時,龍興觀只余半堵殿牆、古柏老槐和數通石碑。如今,龍興觀的遺存除去道德經幢,只有三通碑。

1956年,易縣道德經幢入選第一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武鬥人員將經幢作為靶子練習射擊,經幢表面遭到破壞。1982年河北省重新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易縣道德經幢再次入選。1986年,易縣政府出資重修了碑亭。1996年11月20日,經幢入選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錄名為龍興觀道德經幢。2001年,文物部門對龍興觀道德經幢進行了保護、加固。原有的六角碑亭因體型低矮、不利觀瞻而被拆除,重新修建了更大的四角碑亭。清代裝錯的幢身也得以糾正。此外,施工中還在幢座下發現了經幢原有的須彌座。

形制

龍興觀道德經幢通高6米,為八角柱形,體形高大,與一般佛教經幢不同。經幢分為頂、身、底三部分。幢頂為青石,其餘部分均為漢白玉。整幢造型簡樸典雅。

幢頂為一塊石頭雕成,為一八角形屋頂,高38厘米。頂部平齊,學者推測可能其上原本有構件,後來遺失。平頂雕出八條脊,脊間刻有瓦壠,其下刻出檐板、飛檐與檐椽。角梁由一斗三升式斗栱承托。屋頂之下是直徑1.10米、高25厘米的仰蓮座。有學者認為,仰蓮座直接承托屋頂形的幢頂不合常理,兩層中間可能原有構件,在同治十二年暴風雨中受損或遺失,後來維修時不得已而拼成如今模樣。

幢身高4.29米,八角柱形,直徑90厘米[2]。八個面的寬度不等,在40厘米至42厘米之間。幢身由兩塊石頭拼成,上面一塊高70厘米,下面一塊高3.59米。幢身上部自東面起由上至下刻有楷書大字「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這十八字占了上部的三面,每面兩行,每行三字。其下刻有唐玄宗敕文,共計205字。經幢下部自東面起刻有唐玄宗注道德經全文八十一章。文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學者認為此幢所刻五千字圓轉流暢,剛勁而不失飄逸。幢身沒有留下書家姓名,錢大昕在《金石文跋尾》中聲稱是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所書。有學者對比蘇靈芝《易州鐵像頌碑》、《夢真容敕碑》、《田公德政之碑》,認為其風格一致,經文確為蘇靈芝所書。經文後有歷代官員、名人的題記,包括清嘉慶六年甲戌六月知易州歷城金洙屬大興翁方綱題記、咸豐癸丑易州學正趙煊題記、同治易州直隸州知州趙烈文記、宣統元年知易州事陽湖張壽齡題記等。

幢底為仰蓮座。2001年重修之前,座下為一後世所砌方形平台。2001年重修時,工作者們發現了仰蓮座下原有的須彌座。新發現的蓮紋須彌座高60厘米,最大處直徑1.57米,南部大約在明清時期被砸去寬13厘米、長89厘米的部分。

視頻

龍興觀道德經幢 相關視頻

清風樓 道德經幢_MP4
國寶在易縣:唐代的老子道德經幢

參考文獻

  1. 龍興觀老子道德經幢,家志網,2017-12-03
  2. 易縣道德經幢 ,搜狐,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