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山黑陶製作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山黑陶製作技藝

龍山黑陶製作技藝過程比較複雜,它是選取地下一種紅褐色儘是天沙粒及其它雜質的粘士,經過濾後再用清水浸泡、發酵沉澱,然後放入絞泥機中絞拌3---4遍 ,將絞拌好的粘土揉成團狀後拉坯、磨光、雕刻陰乾等大體需要十二道工序,約需25天左右燒制而成。

基本內容

中文名:龍山黑陶製作技藝

遺產編號:Ⅷ-36

申報日期:2006年

遺產級別:市

所屬地區:山東濟南濟陽縣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單位:章丘市濟陽縣

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龍山黑陶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 山東 · 濟南 · 濟陽縣

遺產編號:Ⅷ-36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章丘市濟陽縣

遺產級別: 市

工藝概述

龍山黑陶製作技藝過程比較複雜,它是選取地下一種紅褐色儘是天沙粒及其它雜質的粘士,經過濾後再用清水浸泡、發酵沉澱,然後放入絞泥機中絞拌3---4遍 ,將絞拌好的粘土揉成團狀後拉坯、磨光、雕刻陰乾等大體需要十二道工序,約需25天左右燒制而成。

所在地區

龍山位於山東濟南章丘,龍山文化馳名中文,龍山黑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距今約四-----五千年之久。因一九二八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而命名,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的瑰寶」 它採用高溫滲碳方法自然燒制而成,具有「黑如漆、亮如鏡、硬如姿、聲如磬、礴如紙」等特點,尤其黑陶中的蛋殼陶,壁厚僅為0.3毫米,最厚處僅有0.1毫米,堪稱東方藝術珍品,世界陶藝一絕。

工藝發展

龍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代表,距今約五千年。1928年,考古學家首次在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發現龍山黑陶,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的瑰寶」。其中尤以蛋殼陶為絕品,「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聲如磬、薄如紙」,壁厚僅為0.3毫米,最薄處僅有0.1毫米,堪稱東方藝術珍品,世界陶藝一絕。在世界陶藝中,唯有此地燒制出的陶器呈油亮的純黑色。龍山後人一直試圖恢復古人的制陶絕技。不知經過了多少次失敗,在制陶藝術家和眾多能工巧匠的努力下,終於漸漸掌握了黑陶製作技藝,製作出包括黑陶編磬在內的數百種黑陶藝術品,黑陶開始走向世界。

製作過程

黑陶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制陶人選取當地深層黏土和黃河淤泥,搗碎過篩用清水浸泡,再過濾、沉澱、發酵,然後經千百遍的揉壓,成為可以制陶的極堅韌的陶泥。經過制陶師雙手拉坯、陰乾,巧手姑娘們手工精心磨光、雕刻,干透後,再經一周左右的木炭燒制、出窯雕刻共十幾道工序,歷時一個月左右才能燒製成一件黑陶。[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