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採風記(趙玉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泉採風記》是中國當代作家趙玉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龍泉採風記
出城不遠,來到位於尚莊村的山東領尚琉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即前振華琉璃廠),參觀了碩大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休息,八卦窯爐沒有竄放紅紅的火焰,也沒見到工人們施展絕技、將琉璃汁液變為各種藝術品的魔術般的表演,但以前我是見過的。接着,我們在負責人的帶領下來到藝術展廳,大家一下子眼睛亮了,驚呼讚嘆聲不斷,只見各種各樣的琉璃製品如彩瓶、佛像、花卉、禽獸、魚蟲、葫蘆等等真是色彩繽紛、琳琅滿目,玲瓏剔透、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那菊花,花瓣自然彎曲伸展,嫵媚玲瓏;那石榴,色彩紅艷,笑開尊口,一粒粒石榴籽晶瑩剔透,真要引下人的饞涎;那株穀子,黃黃的谷穗笑彎了腰,谷穗上趴着一隻蟈蟈,鞍背綠得透明,仿佛正在鼓翼鳴唱,而那頭頂的兩條纖細的黑須,仿佛在隨着微微顫動。我問,這須子是用頭髮做的吧?人家負責人說,那是黑色的琉璃絲。藝術品的精美和值錢,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上啊!穀子的杆上,還有一隻舞着雙刀的螳螂,旁邊還趴着一隻小小的紅瓢蟲,都極其生動逼真,真是比真實的還顯得真實!大家來回觀賞,流連難捨,最後來到淘寶廳,韻姝老師買了好幾個小玩意。學玲見瓶子好,150元一個,一下子買了倆,我說買得值,擺在自己的房子裡,一定滿堂生輝。
出門上車,來到龍三村玉石街。所謂玉石街,就是用青石即石灰石塊鋪成的街道,據說這條街道前後五里路長,清朝時由龍口商戶們捐資修建,稱為「五連壩」;民國時一位民族企業家叫張平三的,又進行續修,從台頭村到龍口南門,又從龍口南門到北門,再從北門直通淄川城,全用青條石鋪成(當時沒有水泥,這就是高級道路了)。現在看着冷清,那時兩邊都是商鋪,大街上車水馬龍,運大缸的、運煤炭的、運氈帽等日用品的,川流不息。日久天長,石板路被磨得明溜溜,潤澤光滑,便被稱為「玉石街」。
街上一座灰磚老屋門口站着位老大嫂,問我們是幹什麼的,從哪裡來?我告訴她:來看玉石街,從淄川城裡來。她說:還有不少人從大老遠來,也是為的看玉石街。繼而,她隨口吟出了當地的民謠:
「金圈子,銀台頭。玉石街,鋪龍口。天齊廟,萬丈高。北莊橋,橋上橋。橋下走人,橋上流水。」
——可見龍泉的奇景還有好多,值得好好挖掘呀!
看罷玉石街,驅車到渭一村陶瓷古窯址。由興利陶瓷有限公司司經理介紹,看了當初有四頭牛才能拉動的地碾,碾砣據說有兩噸重。就是這碾,把陶料研細,再入池沉澱,再制坯鍛燒。接着參觀了兩口古井,據說一口淘出了宋代的白窯瓷,一口淘出了元代的瓷器。司經理還指點我們看了一座長長的只剩屋架的拱形建築——陶拱,這是以前的制坯車間,據說是暗合了歐式建築式樣。轉過陶拱,便是窯神廟,從前陶工們是很敬窯神的,定時上供,以乞求保佑燒制安全順利,少出次品。但窯神廟在1964年「四清」時被毀了,廢址前還看得見條石的牆基,砸得一段一段的石碑,還有鋸倒的兩棵大樹的根樁,很粗大的,據說一棵是松,一棵是柏,古人廟前栽樹左松右柏。看那樹樁猜樹齡,一定有五百年不少。隨後,司經理帶我們參觀了「渭頭河大缸博物館」,寬大的展廳里,有實物,有圖片,林林總總,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古窯址的悠長的歷史、繁多的產品及輝煌的過去。渭一窯址是目前發現的全省唯一一處完整保存陶瓷製作工藝的明清古窯址,傳承了淄博窯系歷史發展,將淄博陶瓷製作流程實物遺蹟空白補齊,所以,保護它、展示它具有重大意義。
隨後我們驅車去聚相山生態園,參觀生態富硒產品。這是在龍泉鎮的東面山野,兩千多畝地,千株萬株樹、一片塑料大棚。草莓大棚里碧綠一片,星星點點的白花,花葉下還有碧綠的嫩草莓,紅的剛摘完,60元一斤,還蠻暢銷的呀!人們不嫌貴,重的是它的純天然,又富硒。來到西紅柿大棚里,一片紅艷!領着參觀的劉總經理讓我們儘管品嘗,大家便都欣欣然動了手,隨後幾位同伴都每人要上一箱,當然,價格也優惠了不少。
時間已近十二點,去山腰飯館的路上,看到了巨大高聳的農產品加工裝置,據說,從脫粒、到去皮、到包裝,一條龍服務,相當便利。令人看到了這片富硒農業的發展前景及氣魄。
來到聚相山了,看到飯店門上的「金豪相」三字了,去年考察般河來過,我就覺得這店名起得不一般,今天,再次盯着它,我終於悟到:「金光萬道、瑞氣千條,吉祥之相」——這是前程輝煌的象徵啊![1]
作者簡介
趙玉霞,女,2003年淄川區教育中心退休,高級講師,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