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街苗族彝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街苗族彝族鄉位於彝良城南部,距縣城62公里,鄉境地形南高北低。東面與奎香接壤,南面與貴州赫章縣干河鄉、威寧縣兔街子、雲貴鄉接界,西北面與毛坪鄉毗鄰。[1]
截至2017年,龍街苗族彝族鄉行政區域面積238.6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202人。
中文名稱:龍街苗族彝族鄉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
下轄地區:龍街村、恆底村、銀坪村、梭嘎村、卓基村、尖山村等12個村。
政府駐地:龍街苗族彝族鄉龍街村街上組71號
電話區號:0870
郵政區碼:657603
地理位置:彝良南部
面 積:238.61平方千米
人 口:44202人(2017年)
方 言:西南官話
氣候條件:南溫帶季風氣候
機 場:昭通機場
火車站:昭通火車站
車牌代碼:雲C
目錄
地理位置
龍街苗族彝族鄉國土面積238.61平方千米,位於位於彝良縣城南部,距縣城62公里,地形南高北低。東面與彝良縣奎香鄉接壤,南面與貴州赫章縣干河鄉、威寧縣兔街子、雲貴鄉接界,西北面與彝良縣洛澤河鎮毗鄰,鄉政府駐地龍街集鎮。
自然資源
鄉內受亞熱帶冬季季風氣候影響,全年雨水充沛,氣候濕潤,「春涼、夏曖、秋冷、冬寒」的立體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年降雨量1120毫米,全年光照1110小時,年平均日照165天,無霜期225天,最高氣溫36.6℃,最低氣溫-8℃,年均氣溫為16℃,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350米,鄉人民政府駐地1920米。
地形地貌
鄉域東北高,西南低;境內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屬高海拔低溫度的高寒山區,四季分明,成立體氣候,鄉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森林資源以灌木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達50%以上。現已探明有煤炭、鉛鋅、鐵礦、石英沙等。歷史文化古蹟有隴家花園,紅色歷史文化古蹟有紅軍橋等古老建築。海壩水庫、熊家溝電站庫區等地風景秀麗,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
水文狀況
鄉內河流、溪流多,切割山地,形成山地溪澗。洛澤河是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從龍街苗族彝族鄉的長爐村進入境內,沿東部邊緣蜿蜒東流,經銀坪村、坪子村至元寶村流出,最終流入橫江,是橫江的一級支流,是彝良縣與貴州省威寧縣的界河,同時也是雲南和貴州兩省的省際界河。洛澤河在縣內流程0.765km,河面平均寬約50~70m,總流經面積13平方公里,河長145.2KM,多年平均徑流量222.98m3/s年徑流量8.98億立方米。境內較大的溪溝有:俄落溝、祈家溝、布麼溝、野納溝、黑溝、咪咡溝、林家溝、小寨溝、得嘎溝等,這9條溪溝直接注入洛澤河和巴抓河。還有其它大小山溪10餘條,能利用的水資源豐富,洛澤河穿境而過,得到充分得到利用。
人口民族
全鄉轄龍街村、龍洞村、尖山村、恆底村、長爐村、窩鉛村、內武村、卓基村、梭嘎村、坪子村、銀坪村、元寶村等12個村,21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44202人(2017年),居住着漢、苗、彝、回、菜、布依、水七個民族。
社會經濟
社會發展
龍街苗族彝族鄉地域面積238.61平方千米,實現糧食產量1829萬噸,人均有糧377公斤。全鄉畜禽出欄14.5萬餘頭(只),存欄15.3萬餘頭(只)。實現農村總收入0.7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63.5元。個私工商戶個數達到 490個,從業人數1434人。
龍街苗族彝族鄉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鄉現有公路72條,通車裡程達245.9公里,實現了83%的行政村通硬化路,100%的自然村、80%的村民小組通公路。全鄉有水利工程2330件,正常蓄水量295萬m米。其中:小水窖2205件,小水池35件,輸水管道45件,人畜飲水工程45件。2013年,共完成157口愛心水窖的建設,解決了1332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完成5件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786人安全飲水問題;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龍街集鎮建設速度加快,新安裝了2.5公里集鎮街道照明路燈253盞,配置集鎮街道垃圾桶320個,修建了集鎮停車場和農貿市場,建成一個配套綠化的民族文化廣場,龍街集鎮面貌已明顯改觀,集鎮功能已明顯增強。農網改造工程於2013年啟動到2016年結束,到2016年底戶表改造率達到100%。新建移動基站2個,城鄉實現了手機信息全覆蓋,4G網絡全覆蓋,接通6個行政村寬帶,通訊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我鄉在「十二五」期間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和學生營養餐工作,做好適齡兒童入學動員和農村貧困學生的救助工作,加強教育資源整合力度和教育教學管理,注重教師隊伍素質和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在「十二五」期間小學適齡兒童平均入學率達99%以上,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初中平均入學率97%以上,全鄉青壯年文盲率僅0.8%。
2013年新農合參合人數為40165人,達全鄉應參合人數的93%;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居民參保率達89%;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農村人口參保22921人,參保率達72%;大力推進勞務輸出,到2013年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6.6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5億元。不斷擴大城鄉低保覆蓋面,「十二五」期間累計發放城鄉低保金3631.59萬元。扶貧開發卓有成效,215戶6990人實現了穩定脫貧。我鄉共完成了茅草房改造1849戶、危舊房改造1592戶,在經受2012年「9.07」地震後,因災受損的危房恢復重建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在上級部門的關懷下,我鄉黨委、政府迎難而上,緊抓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加固修復房屋1414戶,恢復重建1281戶,完成了坪子村的集中安置點恢復重建工作。紮實有效改善了人民群眾的人居環境,加快扶貧攻堅步伐。衛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有鄉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12個,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經濟發展
始終堅持謀發展、求突破、抓落實,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高增長。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1.1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98億元、年均增長28.6%,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680萬元,是2010年的3.46倍;集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10932元增加到2013年的13153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2070元增加到2013年的3336元,年均增長 22.4%;完成各類固定資產投資4.6億元,是「十一五」期間1.18億元的3.89倍。2013年有個私企業490戶,從業人數1434人,實現總收入2.85億元,創利稅2.25萬元,上交稅收1783萬元。傳統產業鞏固提升,農業總產值2.1億元,是2010年的1.7倍,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糧食產量從2010年的14875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1829萬噸,增長了33.8%。創新工作方法,切實提升烤煙生產水平,山區生態特色優質煙葉品牌鞏固提升,產值連續5年突破7000萬元大關,在種植面積逐漸減少的情況下,總產值從2010年的4009.4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7508.8萬元,基本實現翻一番。畜牧產值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核桃、中藥材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快速推進。勞務經濟鞏固提升,年務工總收入達到4.5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8倍。以疫病防控為重點,以養殖小區建設、畜種改良和大戶扶持為抓手,抓好生豬人工授精和黃牛凍改兩項工作,畜牧產值從2010年的3908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7598萬元,增長了94.4%。服務業迅速發展,交通運輸、通信網絡保障能力快速提升,郵電快遞、金融保險、商貿流通、電子商務等行業加快發展。相繼建成硫磺廠至窩鉛、卓基至巴爪河油路,海姑至梭嘎、獅子山至內武、龍街至卓基、三鍋莊至恆底橋邊水泥公路,以及「一事一議」、國土整治等一批道路硬化和改擴建工程;完成水利投資700餘萬元,松林水庫配套干支渠、愛心水窖、戶戶通飲水等一批工程加快推進,解決了1.71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水利化程度從「十一五」末的10%提高到20%;電力投資1500餘萬元,完成電力體制改革,全面加快實施農網改造工程,供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完成集鎮投資1100餘萬元,堅持規劃引領、建管並重,新建和維修亮化村級辦公場所10個,實施了三鍋樁、坪子等街道硬化,鄉民族文化廣場、停車場、農貿市場和政府綜合辦公大樓相繼建成,政府大院進一步亮化美化,生態宜居新集鎮打造初見雛形。完成民生投資3500餘萬元,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紮實推進,大力實施了整村推進、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恢復重建、茅草房及危房改造、民居地震安全房、易地搬遷、社會事業設施建設等項目110餘個,1萬餘人口實現脫貧,貧困人口下降到13506人。同時,民生保障全面覆蓋,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社會保障、生態環保、民族宗教、國防等一大批民生事業發展全面加強。
生態資源
森林資源
在國家實施扶貧開發和西部大開發期間,龍街苗族彝族鄉堅定不移把生態環境作為龍街苗族彝族鄉發展的基石,深入實施天保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結合我鄉高原、山區、民族特色,鄉黨委抓住這一生態優勢,加大投入力度,完成核桃補植補造4812畝,新種植經濟林木3445畝,完成退耕還林3000畝、人工造林1000畝、陡坡生態治理工程作業設計規劃4602畝。境內森林面積覆蓋率達46%,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3000畝,將使龍街的生態環境、自然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
土地資源
龍街苗族彝族鄉國土面積238.61平方千米。
水資源
鄉境內溪流多,切割山地,形成山地溪間,涓涓細流。洛澤河、巴抓河是境內較大的河流,其中河流多為東西流向,匯入橫江,最終注入金沙江。
旅遊資源
龍街苗族彝族鄉拖姑梅隴氏莊園「隴氏莊園」始建於清乾隆,再建於清末民初,再建歷時二十多年方竣工,占地30餘畝。莊園布局合理、風格迥異,工藝精湛,文化韻味深長,是一件高品味的藝術品。
莊園以江南園林格調為主,並存土司署衙和封建地主莊園格調。二大建築群風格各異,而又交融共處、渾然一體。
位於貴州省咸寧縣雲貴鄉和雲南省彝良縣龍街苗族彝族鄉省界線的「紅軍橋」,為緬懷當地群眾與紅軍的濃厚情誼,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發展地方經濟,兩岸兩省交通部門商定共建「雲貴紅軍橋」。1989年11月,大橋建成,使當地老百姓多年的願望變成現實。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巨石前寬闊的河床上,呈現着四個一排、兩個成雙的滿月大小的蓄水石洞,石洞不是天然生成,而是當年紅二、六軍團的戰士們在渡洛澤河時,紅軍戰士在激流險灘里打出的橋樁孔,在激流中固定過河的木板子。走過這塊平坦的河床後,那兩塊巨石筆直的矗立眼前,石腰上遺留着紅軍戰士鑿出的至今仍然非常明顯的道道石梯印痕,一級一級環繞巨石而上頂部。當年紅軍戰士們從這裡攀石而上、負輜重而上。兩塊差不多高大的筆直的巨石間距二米左右,被一路匯聚力量而來的激流不斷衝擊拍打,面對激流中那層層翻飛的浪花,任憑風浪擊打而巋然不動,默默的相互守望。兩塊巨石相距二米,但就是這二米的距離,讓1936年3月中旬的紅二、六軍團戰士們用木板搭在兩塊巨石上,一雙雙穿着草鞋的腳在驚濤駭浪中一躍而過到達了彼岸,途徑雲貴、龍街、觀風海、黑石頭、麻乍等鄉鎮後進入雲南省,衝出敵人前堵後追的重重包圍圈,有力地牽制了敵人及地方匪霸的瘋狂追剿,浴血奮戰後成功突圍完成「烏蒙山區迴旋戰」。紅二、六軍團在賀龍、肖克等領導的率領下,在「烏蒙山區迴旋戰」中從彝良縣奎香鄉進入威寧縣雲貴鄉和羊街鎮,在洛澤河兩岸和輔處、興隆廠、天生橋、大街子等處駐紮下來,宣傳革命真理,打富濟貧,對百姓秋毫無犯。
植物資源
境內樹木以黃松、青松和青岡為主,雜木林為鋪,還有少量杉樹和經濟林果。植物含菌類、蕨類等,名貴中藥村有天麻、當歸等,山珍美味有松子及可口的野生菌。
動物資源
動物有猴子、野豬、獐子、鹿子、豪豬等二多種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截至2015年底猴子達120餘只。
特色農業資源
鄉黨委、政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堅持「產業富民」的經濟發展思路,穩步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突出烤煙、魚腥草、核桃、紫皮大蒜、酥麻、半夏等特色農業。將烤煙、核桃、紫皮大蒜、酥麻、半夏、魚腥草基地建設與退耕還林後續產業建設和「長防」工程、扶貧開發等工程相結合,2013年全鄉培植半夏500畝,種植魚腥草800畝、紫皮大蒜7200畝、酥麻3000畝,核桃補造3000畝,烤煙18000畝。初步規劃2015—2016年,力爭發展半夏1000畝,種植魚腥草1200畝、紫皮大蒜10000畝、酥麻5000畝,核桃補造3000畝;2017年至2020年,力爭平均每年發展半夏不低於3000畝,種植魚腥草不低於2000畝、紫皮大蒜不低於20000畝、酥麻不低於8000畝,核桃補造不低於4000畝,烤煙種植降低為15000畝以內;到2020年末,全鎮種植半夏3000畝,種植魚腥草2000畝、紫皮大蒜20000畝、酥麻8000畝,特色產業種植不低於35000畝,主要集中在恆底村、梭嘎村、尖山村、長爐村、銀坪村、坪子村,使核桃、紫皮大蒜、酥麻、半夏、魚腥草等特色產業成為我鄉除烤煙單一化支柱產業外的多元化特色產業。
2013年完成引進雲薯401在龍洞村、尖山村、銀坪村、坪子村、恆底村等5個村進行2000畝樣板試種;引進新品大豆在坪子村種植1000畝。實現收入803萬元;種植夏秋冷涼蔬菜5500畝,玉米15000畝,這些農副產品成為全鄉人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2018年,鄉黨委政府主導,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由彝良縣銀豐收種植專業合作社牽頭,引進馬鈴薯種薯擴繁種植項目6000畝,工業辣椒1000畝。
政治體制
全鄉共有幹部職工72名,有11個行政事業單位,其中黨政機關機構4個、財政所1個,事業機構6個。鄉黨委下轄12個黨總支部、建有69個黨支部(其中村民小組支部64個),現有黨員980名,其中女黨員126人,占黨員總數的12.8%;大專以上學歷131人,初中及以下學歷689人,分別占全鄉黨員的13.3%、70.3%;40歲以下307名、60歲以上256名,分別占全鄉黨員的31.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