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西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西小學創辦於1955年, 1972年遷往現址。2006年,為配合斗門區創建教育強區,井岸鎮創建教育強鎮,2007年9月,龍西小學整合原西灣小學,成為一所區一級完全小學。學校占地面積10393平方米,總校舍建築面積3420平方米,全校現有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有433人。在校在崗教師有30人,專任教師有29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專科以上學歷25人,占86.1%;小學高級教師26人,一級教師3人,教職工平均年齡38.4歲。

校園建設

校園占地面積10393㎡,生均30.57㎡,通過各級政府及部門的共同努力。今天的龍西小學,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規範、設施較全、質量較好的學校。環境十分宜人,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好場所,深受社會各界的稱讚。可用「小巧玲瓏、整潔優美、自然和諧」來形容。

小巧玲瓏——教學區、辦公區、活動區、休閒區盡收眼底,學生人數在今年獲得教學先進單位學校中,也是唯一一所小於500人的學校。

整潔優美——學校乾淨清潔,無紙屑、無果皮、無痰跡、無雜草,到學校一輛車見不到。

自然和諧——學校依山而建,合理規劃,校園中富有情趣的石凳、石桌點綴在綠草紅花之間,是師生工作學習的好地方。 學校現有教學樓1棟,辦公樓1棟,綜合樓一棟,總建築面積3420平方米,設置設校長室、教導處財務室,油印室、教師辦公室、教室會議室、檔案資料室、圖書室、(心理輔導室)、圖書閱覽室、團隊室。電教室、計算機室、美術室、音樂舞蹈室、實驗室、儀器室、體育室、少先隊部室、室內活動場等功能室。

設施與設備

學校建有校園網、多媒體教學平台7套、多媒體教室1間、校園廣播系統。電腦室有電腦53台,辦公電腦30台,從2005年到2008年,信息技術裝備總投資上百萬元;圖書室藏書及各種報刊資料17500多冊;體育、音樂、美術等教學器材設施設備基本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和活動的開展。

學校辦學條件日益改善,學校均衡發展取得新突破。在區教育局、鎮委鎮府及村府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建成兩個燈光籃球場,整改了學校運動場,建成了塑膠環型跑道運動場。同時修建教師、學生車棚、整改了學校用水、用電;新舊教學樓安裝了窗簾;修建了飄亮的乒乓球檯、雙槓;規劃了集休息學習一體的板報長廊;改造了學校水溝;後山種了杜鵑花,校園的圍牆重新粉刷,盆花擺放別致、校園中富有情趣的石凳、石桌點綴在綠草紅花之間,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龍西小學校園是小巧玲瓏、整潔優美、自然和諧美麗校園,為師生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成績與特色

近三年,學校共有300多人次在省、市、區級獲獎。較為突出的有:09、10連續兩年評為斗門區德育先進單位;09年評為斗門區校務公開先進單位;08、09連續兩學年評為區教學質量先進單位;07、08、09連續三學年評為井岸鎮教學質量先進單位;09年女教工團體評為市、區兩級巾幗示範崗先進集體;學生男子籃球隊榮獲2009年井岸鎮小學生籃球賽第一名,代表井岸鎮組隊參加斗門區小學生籃球賽獲第三名;2010年在學習實踐魏書生教育思想「七八十活動」獲井岸鎮一等獎,2010年在學習實踐魏書生教育思想「七八十活動」第二次現場會在我校舉行,2010區年乒乓球比賽獲團體第三名,五年級育苗杯數學競賽、四年級數學競賽、三年級數學競賽多年多次獲優勝集體,同時在現場作文比賽、徵文、多媒體軟件製作等多項比賽中均取得較好成績。

培養和造就一批特色教師,陽光閱讀、乒乓球、寫字等形成學校的特色。同時注重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特色。建立以走廊文化、牆壁文化、班級文化、板報文化、櫥窗文化、人文文化為特點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環境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並以此提升學校的層次和品位。珠海教育、斗門教育、井岸通訊分別對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進行了報道,區教育局組織全區教育中小學校級領導、教育局中層領導、各鎮教育組組長及德育專干到我校召開校園文化現場會。

教育管理

通過「三促」、「四帶(代)」、過「五關」提升教師素質:「三促」就是紮實基礎,以考促學;專家指導,以評促教;推上舞台,以賽促練。「四帶(代)」是指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結對幫扶,以老帶新; 跟蹤指導,以會代訓;創造機遇,以學代獎。過「五關」是指青年教師在4年內必須過思想品德關、教學技能關、教材教法關、教育管理關、教育科研[1]關。通過「三促」「四帶」「過五關」使青年教師一年站穩講台,二年初見成效,三年創出成績,四年成為骨幹。

要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通過校園文化,情境激勵,讓學生處於一種強大的「教育場」中,受到全方位教育。如學生課間「抱成一團」的跑操隊列緊湊,步伐整齊,喊口號的聲音洪亮,激發鬥志[2]。學校還通過新生軍訓、80華里遠足、會操比賽、體育運動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競爭意識、堅強的意志、自律自省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