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集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泗洪縣龍集鎮處在洪澤湖和成子湖的交匯處,由原典型的漁業鄉、成河鄉和龍集鄉合併而成,全鎮陸地面積87.41平方千米(2017年),灘涂水面204平方公里,下轄8個居委會,4個行政村,1個養殖場,1個航運公司,總人口27895人(2017年)。水陸交通便利,樓尚路環湖路、330省道貫穿全境。

龍集鎮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湖區文化,鎮內有南甸春秋戰國遺址,明代三部尚書金純古墓等歷史遺存。歷史上素有「千古龍飛地,萬里集賢處」的雅稱。2019年12月,龍集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2020年4月,入選 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1]

鄉鎮簡介

這是一個漂浮在水上的魚米之鄉;這是一個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古老鄉鎮,這裡被譽為宿遷的天涯海角。她就是素有「一肩挑着兩湖」之稱的千年古鎮——龍集鎮。

地理環境

龍集鎮有着獨特的地理資源優勢,她位於泗洪縣東南50公里的洪澤湖與成子湖交匯處,像一條逶迤至湖中央的綠色綢帶,是五大淡水湖中唯一延伸至湖心的半島鄉鎮,是泗洪縣區域供水的水源地。湖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堤岸綠樹成蔭,楊柳婆娑,生態系統優良,是生態休閒、旅遊養生的寶地。全鎮陸地面積87.41平方公里,灘涂水面204平方公里,下轄8個居委會,4個行政村,1個養殖場,1個航運公司,總人口27895人(2017年)。水陸交通便利,樓尚路、環湖路、330省道貫穿全境。

龍集鎮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湖區文化,鎮內有南甸春秋戰國遺址,明代三部尚書金純古墓等歷史遺存。歷史上素有「千古龍飛地,萬里集賢處」的雅稱。[2]

著名人物

龍集人傑地靈、名人輩出。經歷明代五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任過三部(禮部、工部、刑部)尚書的金純,從修建故宮到北征沙漠再到治理會通河和黃河古道,一生忠心耿耿,勤於國事,為民除害,使民安樂。他那忠厚、和平、老成的品性,超然出眾的才華、氣魄,清正廉潔的吏風及功勳卓著的政績,博得了明成祖的高度信任,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尊崇。金純一生不居功自傲,也不願享受特權。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刑部尚書告老還鄉後,靠變賣田產生活。金純病逝後,田產已近賣盡,最後他的子孫們連祭祀他的供資都沒有。金純逝世已經五百多年了,但他那顯赫的政績,無私無畏的品德,清正廉潔的吏風,在市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永遠為人民稱頌和紀念。

建國以來,從龍集走出了一大批領導幹部和民營企業家。據不完全統計,龍集籍在市內外科局級以上幹部多達400多人,縣內最大的房地產企業、民營醫院、私立學校均由龍集人創辦。近年來,泗洪考取清華、北大學生,有半數以上畢業於龍集中學,被泗洪中學讚譽為「清華北大的生源地,泗洪高考狀元的搖籃」。

龍集也是一塊紅色的熱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張愛萍、鄧子恢、韋國清、張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工作和戰鬥過的地方。應山烈士陵園內長眠着在抗戰中犧牲的83位新四軍四師烈士。[3]

產業發展

龍集是農業和水產大鎮,全鎮種植面積7.8萬畝,共流轉土地4.5萬畝,以稻麥種植、稻蝦共作為主;現有專業種植大戶68個,家庭農場35個。擁有水產養殖面積5.35萬畝,灘涂水面204平方公里,年可提供鮮活水產品30000噸以上。成河水產品精品加工區已初具規模,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6家,其中出口企業2家,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地。年均出口蜆肉、蜆汁、銀魚水產品達1800噸,年銷售額近3000萬元。

龍集鎮現有標準化廠房23.8萬平方米,可容納就業人員6000人以上。已有龍泰服飾、龍湖水產等23家企業簽約入園,帶動就業1000餘人。紡織、服裝加工業已初步形成規模。位於龍集鎮北面的泗洪協和風力發電是洪澤湖沿岸首個風力發電項目,總投資4.4億元的一期工程,裝機容量5.04萬千瓦,28颱風力發電機組風機已經正式併網發電,年發電量達1.1億千瓦時。

龍集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農業、生態漁業、綠色能源、綠色製造作為發展主戰略,在全鎮干群的共同努力下, 龍集鎮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鎮、宿遷市文明鄉鎮、全民健身十佳鄉鎮、宿遷市脫貧奔小康工程十佳鄉鎮、市先進基層武裝部、文化站被評定為國家級二級文化站等。

藍天碧水間,一座古老文明與綠色時尚和諧發展生態的城鎮,正在蘇北大地上崛起!今後,龍集鎮黨委政府將繼續堅持「經濟發達、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戰略目標,與時代同步,強化環保意識,優化投資環境,團結帶領全鎮人民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未來,龍集鎮必將成為一方人居的樂土、一個綠色的家園,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城鎮。

2020年4月,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4]

鄉鎮榮譽

2019年12月,龍集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