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甲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龜甲龍(學名:Dioscorea elephantipes (L'Hér.) Engl.)是薯蕷科、薯蕷屬莖幹類多肉植物,植株具半圓形莖幹,直徑可達1米,莖幹表面有很厚、龜裂成六角狀的瘤塊或近似六狀的木栓質樹皮,瘤塊上有許多心的多邊形皺紋,葉互生,葉片心形或腎,色質薄,總狀花序,甲龍黃綠色的花很小,雌雄異株,經人工授粉後,雌株花後結出羽狀翼很寬的種子。
形態特徵
龜甲龍是莖幹類多肉植物,植株具半圓形莖幹,直徑可達1米,莖幹表面有很厚、龜裂成六角狀的瘤塊或近似六狀的木栓質樹皮,瘤塊上有許多皺紋,猶如樹木的年。莖幹上簇生細而長、纏繞的蔓生,長l-2米。葉互生,心形或腎,葉長約2.5厘米,寬3-4厘米,色質薄,具葉脈5-7。
多年生攀緣草本。2113株高可達6米。雌雄異株。枝蔓順時針方向纏繞生長。具肥大塊莖,長達90厘米。葉近心形,全緣,淡綠色。雄花單生,或5261排成總狀花序;雌花單生於總狀花序,黃綠色;子房下位。蒴果。種子具翅。花期夏季。
塊莖淺褐色,幼苗時呈球型,成株後表皮4102有龜裂,形成許多獨立小塊,如石頭堆 棧狀,宛如龜甲,其1653名便由此而來。莖綠色,蔓性,長1~2米。葉心形三角狀,長6~7厘米。花為雌雄異株,細小,10~15朵成串開放,會發出如糖果般的淡淡香味,回但雌株數量比雄株少,龜甲龍為落葉藤本植物,為莖基部膨大型答多肉植物的典型代表,非常奇特而珍稀
總狀花序,甲龍黃綠色的花很小,黃綠色,僅4毫米大,雌雄異株,經人工授粉後,雌株花後結出羽狀翼很寬的種子。[1]
產地生境
龜甲龍原產非洲南部乾旱的山區,該地區為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溫暖多雨,夏季乾燥炎熱。
生長習性
主要生長季節在秋季至翌年的初夏,為多肉植物中的「冬型種」,夏季高溫時其枝葉枯萎,植株處於休眠狀態,有時會抽生出細而長的蔓生莖,但不長葉,忌烈日暴曬,不能積水,不易長期雨淋。當秋季天氣轉涼後葉片會逐漸長大,蔓生莖也隨着伸長,並有分枝出現,冬季如果能保持15℃以上可,並有充足的陽光,植株可繼續生長,5℃左右植株就生長停止,但不落葉,水分、養分消耗也相應減少,當溫度長期低於0℃時,植株就會落葉,只要莖幹不軟腐,等天氣轉暖後仍會萌發新的枝葉。 [2]
圖片
繁殖方法
播種:龜甲龍在秋季播種。花盆要用透氣排水好的盆,瓦盆就行。培養土應用通透性良好且不含過多腐殖質,否則易爛根或燒根。可以用2份赤玉土、2份峨眉山黑仙土、1份泥炭土來配製,土壤配製好後,用0.01%的多菌靈溶液攪拌土壤,攪拌均勻的土壤以首播土壤成團、鬆手土團即散為標準,然後,裝入盆內待用。
播種前首先要將種子的紙質翅部分去除乾淨,以避免種子發芽的過程中因紙質翅部分過分潮濕造成種子霉爛。處理好的種子需要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半天,然後將浸泡過的種子放在準備好的培養土上,將種子深色部分向下淺插在格子中,保證淺色部分在上且直立,按照株行距1厘米×1厘米的要求,覆蓋土壤2-3毫米,盆面加蓋1層玻璃或透光好的塑料膜,保持盆土的濕度。龜甲龍的出芽率很高,數日後會有小苗陸續破土出苗。
注意:幼苗在10℃以下生長會停滯,5℃以下會凍傷。在生長期,要光照充足,龜甲龍還有個特點就是,如果把它的塊莖整體埋在土裡面的話,那麼塊莖的生長膨大就會更快一些。小苗種植兩年後就可以分盆單按照日常養護了。[3]
![](/images/thumb/6/6b/%E9%BE%9F%E7%94%B2%E9%BE%995.jpg/300px-%E9%BE%9F%E7%94%B2%E9%BE%995.jpg)
栽培技術
施肥:龜甲龍在生長期喜歡薄肥的土質,也就是說栽培龜甲龍的土質不需要使用全效肥的,因為龜甲龍本身受不了較肥沃的土質。如果用的是液肥,那麼應該給稀釋在50%或更淡的肥度。在生長期間施肥應保持幾周的間隔,最好是用少量的魔肥,這樣能長時間不用施肥。
+澆水:龜甲龍日常澆水時,也要注意就是在要長出藤條的時候,請不要把水滴到生長點上,也就是吐出藤條的地方。等待着第一根莖蔓出現,那時就可以正常澆水了。澆水儘量選擇在晴天的中午,不要讓他落葉,這樣植株就不會休眠。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不要像栽培其他熱帶植物那樣,讓它總處於潮濕的環境中。需不需要澆水主要是看盆裡面是否快要「幾乎」干透了。過量澆水只會引起腐爛造成龜甲龍死亡。[4]
主要價值
龜甲龍是莖幹狀多肉植物的代表物種,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多肉植物愛好者可盆栽觀賞,植物園也可作為珍奇植物用於布置沙漠植物溫室。
龜甲龍是最美麗,最奇怪,最奇妙,最常見的植物之一!它有一個深裂的表面,類似於大象的腳,所以它就有了這個俗名。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被介紹有另一個類似的物種,也來自山藥家族。這是一種看起來像烏龜殼的植物,中間生長着藤蔓!它看起來像一塊活石!龜甲龍起源於南非,成熟的植物標本重量可達數百斤,直徑可達兩米!雖然其他種植的大多數植物都要小得多,但同樣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