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團,向你致敬(蔣建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85團,向你致敬》是中國當代作家蔣建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185團,向你致敬
185團位於新疆西北邊陲,阿爾泰山西南端的中哈國境線上,漫長的邊境線長達86000米,大漠戈壁,茫茫沙丘,它地處祖國版圖的最西北,是名副其實的「西北邊境第一團」。這次邊疆之行,我們走進了新疆,走進了185團。
五月的春天,清風和煦,春光融融。
經過近5個小時的漫長飛行,飛機終於降落在了烏魯木齊的地窩堡機場。
第二天,我們從烏魯木齊一路風塵,來到了阿勒泰地區。辦好了邊境通行證,便向農10師的第185團進發。
汽車行駛在哈巴河縣的公路上。通過車窗,看見一道道的鐵絲網豎立在公路河邊的一側。這就是國境線嗎?內陸的我們感到新鮮而陌生。鐵絲網的對面就是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那邊靜悄悄的,沒見人影。我方境內,有三五成群身着迷彩服,扛着國旗的兵團衛士穿梭在邊境線上,不時地來回巡邏,給人一種戒備森嚴的緊張感覺。
「大家注意啦,我們馬上就要經過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了」。
導遊小劉話音剛落,一座屹立在白楊樹中的嘹望哨塔便閃進了我們的眼帘。這是185團馬軍武夫妻30多年戍邊守疆的哨所。當年,這裡人跡罕至,只有邊境河流阿拉克別克河在靜靜地流淌。自然環境極為惡劣,春天界河發洪水,夏天蚊蟲咬死狗,秋天沙塵滿天飛,冬天冰雪凍死羊。當年19歲的馬軍武,住在土坯房的哨所里,冬天啃着干饃,咽着雪水;夏天抹着柴油,驅趕蚊蟲。每天沿着界河堅持巡邏,實現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的」莊嚴承諾。
在抗洪守土紀念碑前,我們仿佛又看到了三十多年前,洶湧的河水吞噬着我們國土家園的悲壯一幕。1988年的4月下旬,中哈邊境阿拉克別克界河,隨着春季氣溫的上升,上漲的河水裹挾着浮冰,就像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洶湧而來。洪水迅速沖毀了桑德克龍口,瞬間,185團大片土地被淹,房屋倒塌,公路橋樑被毀。根據國際慣例,兩國之間以界河的中心線為邊境線,這次洪災向地勢低洼的中方一側改道,勢必導致數十平方公里的中國國土丟失。怎麼辦?難道讓祖國的領土拱手讓人?關鍵時刻,英雄的185團全團動員,不分男女,無論長幼,大家齊心協力上陣搶險。經過16晝夜的艱苦奮戰,犧牲了三位兵團人的生命,終於迫使洪水重返故道,保住了55.5平方公里的國土……
馬軍武和妻子當年親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國土保衛戰。從此以後,他就像一枚鋼釘,牢牢地鉚在了邊境線上,每天三次巡邏,雷打不動!30多年來,每天巡邊21公里,磨壞了600多雙膠鞋,行程累計30多萬公里,可繞地球7周。
「一個哨所夫妻站,一段邊關兩人看。一份責任記心田,一段佳話留世間。」這是對馬軍武夫妻堅守責任,為國守疆的真實寫照。
眼前的馬軍武,也由當年的小馬變成了如今的老馬。一身綠色的迷彩服,英姿颯爽,絲毫不減當年的風采。個頭雖然不高,但很敦實,特別是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仿佛一刻不停地在盯着邊境線上的風吹草動。
走近185團一連的紀念館門前,兩塊紫紅色的長城形狀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一塊刻有「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旁牧羊牛」;另一塊刻有「割不斷的國土情,難不倒的兵團人。攻不破的邊防線,摧不垮的軍墾魂」。這是兵團人何等的愛國情懷和英雄壯志!
一連距團部35公里,是駐守邊境最西北端的一線連隊,地處阿黑吐拜克,與哈薩克斯坦的鐵列克鎮隔河相望,雞犬相聞。
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和「老大哥」的蘇聯關係惡化,邊境局勢瞬間緊張。當時5名軍墾戰士來到這裡戍邊維穩,在此基礎上組建了185團的一連。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守護着祖國最西北的邊境。冬天,七八十厘米厚的大雪封山長達半年多;夏天,這裡是世界「四大蚊區」之一,蚊子多的能咬死一頭豬。
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兵團人一肩扛槍,一手扶犁。為了將荒灘變綠洲,改成良田,每天披星戴月,人拉肩扛。高強度的體力付出,吃的卻是缺乏蔬菜的粗糧,久而久之,有人竟然發現自己得了夜盲症,眼睛變得像麻雀一樣在黑暗中看不見東西。他們在短暫的傷感後,就把每頓飯僅有的一點點蔬菜,讓給班裡年齡最小的戰士吃,以保證一個班有一雙好眼睛。這是一種何等的胸懷和犧牲呀!
連史館、地窩子、軍墾人舊居、眼睛山在這裡無聲地述說着崢嶸歲月中的赤誠過往。
四十多年來,已經有500多位為了邊疆奉獻了一生的兵團人長眠在185團荒涼的邊境線上,他們是「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身獻子孫」。
在這裡你能真正感受到185團人那種堅定的戍邊情感和樸實的愛國情懷。
生活在內陸的我們,比一比,想一想,難道不幸福嗎?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185團戍邊守疆,無私奉獻,祖國和邊疆人民沒有忘記他們。
為了發展兵團經濟,近年來,185團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充分挖掘旅遊資源,開展邊疆旅遊。政府優先給他們頒發國家5A級景區的牌匾,每年組織大批的內陸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景區主要有白沙湖、眼睛山、鳴沙山、白樺林、額爾齊斯河等天然景觀;更有西北邊境第一連、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抗洪守土紀念碑、西北之北紀念碑等紅色景點。
北沙湖景區是被沙丘環繞的一汪清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沙漠之中。在這裡你會覺得,天是那麼的藍,雲是那麼的白,湖水是那麼的清!十公頃的湖面,就像一面碩大的鏡子,平靜地閃着光亮。奇怪的是無論春夏秋冬,白沙湖的湖水始終不增不減,不凝不濁。而遠處的鳴沙山倒映在碧綠的湖水中,夾雜着湖邊的綠色混生林,層層疊疊,交相輝映,讓你驚嘆:這簡直就是大自然中的精美盆景!據史書記載,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親率蒙古鐵騎大舉西征,長途漫漫,翻山越嶺。次年到達額爾齊斯河,然後一路向北,到此安營紮寨,停歇飲馬,故此,這裡還留有成吉思汗的飲馬池呢。
在白沙湖景區的棧道上,我們遇見了一位兵團大哥,他方正的臉形,黑黑的皮膚,渾身上下透着一股西北漢子的豪爽和質樸。一聊竟然還是江蘇的老鄉呢!他說祖籍是淮安,是兵團的第二代,從小就生在新疆,長在新疆。當我問:這裡的環境這麼艱苦,想離開嗎?他憨憨地笑了笑說:已經習慣了,邊疆總得有人守吧!
白沙湖的不遠處,就是「眼睛山」。其實它是一座沙山,只不過山坡上長有兩處爬山松,抬眼望去,就像人的一對眼睛,所以兵團人戲稱它為「眼睛山」。寓意它好像邊防戰士的眼睛,在緊緊地盯住界河對岸的一舉一動。奇怪有趣的是,當年中蘇關係緊張時,兩簇圓形的爬山松,中間沒有長枝葉,這雙警惕的「眼睛」睜得很大,好像在緊緊地盯着對方。近年來,中哈友好相處,右邊那棵爬山松中間長滿了枝葉,變成了黑圈,遠遠望去就像打瞌睡,有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的感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傑作,是不是也寓含着某種豐富的含義?
再去「西北之北」的紀念碑看看吧!這是185團地標性的景觀。高大的紀念碑上,刻着祖國的版圖,版圖西北的「雄雞」尾尖上標註的一顆紅點,正是185團的所在地。它地處祖國的最西北,所以185團的駐地又被稱作「西北之北」。
揮動着鮮艷的國旗,在這裡留個紀念吧!
「西北之北」是一座鐫刻着祖國版圖的紀念碑,但它更像一本無聲的傳記,是幾代兵團人執着勇敢,戍邊守疆的永恆見證!
歲月的長河已靜靜地流淌了半個世紀,英雄的185團人,憑着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把青春和生命奉獻在這裡,新一代的兵團人,薪火相傳,忠誠如故,依舊還在堅守着這片神聖的國土。
這裡,是沿正西北方向距離祖國大地原點最遠的地方,
這裡,是三代墾荒戍邊者生息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園,
這裡,每一捧黃沙里,都埋藏着英雄的故事,
這裡,每一個英雄的生命,都懂得執着的堅守。
告別了185團,我心潮湧動。對於他們的無私奉獻,任何華麗的詞句似乎都蒼白無力。說什麼呢?千言萬語一句話:
185團,向你致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