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884年 |
1884年,傳統紀年:年號:清德宗光緒十年;甲申年(猴年);日本明治天皇明治十七年。
目錄
大事記
出生
逝世
重要事件詳細
歷史記載
大事記
清國在朝鮮取得仁川清租界
1月4日 - 費邊社在 倫敦成立。
5月21日 - 美國 自由女神像安裝竣工。
6月19日 - 柬埔寨被 法國兼併為 殖民地。
8月5日——法軍軍艦炮擊 台灣基隆。 台灣軍務督辦 劉銘傳率軍抗擊,炮台被擊毀,後劉銘傳率軍與法軍展開陸戰,法軍大敗逃回艦上。
8月23日 - 法國艦隊襲擊 福建水師, 馬尾海戰爆發。 中國艦隊倉促應戰, 旗艦「揚武」號被敵水雷擊傷,但以尾炮擊中 法國旗艦,斃、傷法水兵多人。此役 福建水師損失艦船7艘,傷亡官兵700多人,馬尾船廠亦被毀。
8月26日——清政府下詔對法宣戰,命令陸路方面滇桂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艦入侵。
10月3日 - 香港 工人舉行 遊行 示威,抗議 英國與 法國鎮壓 中國 愛國運動。
10月13日 - 格林尼治時間正式被採用為 國際標準時間。
12月4日—— 朝鮮爆發甲申事變。
出生
4月4日 - 山本五十六, 日本 海軍 上將 ( 1943年)
5月8日 - 哈利·S·杜魯門, 美國 總統( 1972年)
9月15日 - 筱冢義男, 日本戰犯。(1945年)
11月19日 - 龍雲,滇軍將領。(1962年)
12月30日 - 東條英機, 日本 甲級戰犯( 1948年)
喜饒嘉措, 藏族大格西( 1968年)
逝世
艾里阿斯·隆洛特, 芬蘭 醫生及 文學家, 詩集《 卡勒瓦拉》的編纂人。( 1804年出生)
1月6日 - 孟德爾, 奧地利 生物學家。孟德爾進行了著名的 豌豆試驗,奠定了現代遺傳學的基礎,對生物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1822年出生)[1]
9月24日—— 徐壽, 中國 化學家
重要事件詳細
柏林會議
1884年 11月15日, 柏林會議正式開幕。與會的14個國家中,真正唱主角的是 法國、 德國、 英國和 葡萄牙,這四國主導着瓜分 非洲的大體方針。會議首先要解決的是「剛果問題」。 由於幾個 歐洲國家對這一地區的爭奪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到最後還是便宜了 利奧波德二世。 剛果盆地的相當一部分土地被用筆和尺劃出來,成為利奧波德二世的私有財產,這片土地有200萬平方公里,是 比利時本國國土的76倍。後來, 比利時國王從當地撈取了大量金錢,但他的恐怖統治使當地近半土著黑人悲慘地死去。
解決完「剛果問題」後,與會各國又研討出來了幾項總體原則,以協調各國關係。值得注意的是, 柏林協定書的行文中,引入了「 勢力範圍」這一概念,即一國對非洲沿岸的控制意味着還可以無限深入腹地。此外,議定書創造性地提出了「有效占領」原則,即占領國能有效控制某 殖民地時(例如保護自由貿易和交通運輸),才可以真正擁有它們。這一原則是為了讓列強間減少血腥衝突。
柏林會議打的是發展非洲經濟、促進非洲貿易的旗號,但列強對 非洲人民的福祉毫不關心。它們開出的杜絕 奴隸貿易和提升人權等也僅僅是空頭支票。
1884年 電報接通北京
1884年(清光緒十年)的京通電報工程相當低調,尤其是當工程接近 北京的時候。(需要說明一下,本文中的電報是有線電報的簡稱。)電報線在 通州至 東便門段是架空明線,進入東便門後下潛至 護城河底——水下電纜,到達 崇文門後,以「不似觸目」的方式登陸——使用區別於標準規格的「極細銅線」和「特製紅漆木杆」。此時,關於電報的爭論仍在北京城內繼續,工程的格外低調顯然是為了照顧保守人士的神經。 這場電報之爭始於此前的20多年。最早的關於建設電報的呼聲來自洋人。 1859年, 法國欽差給 恭親王寄了一台電報機,被恭親王「以為無用相卻」。
彼時,連接 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水底電纜已經開通,穿越 大西洋的電纜也在醞釀中,電報在全球貿易網中擔當重任。而 中國的信息傳遞仍然處於「馬上飛遞」階段。北京與 廣州之間的通信,按照普通驛傳速度需要30—35天;以「五百里加急」需16~19天,至於有可能導致跑斃馬匹的「六百里加急」甚至「八百里加急」(所謂的「廷寄」標準),從廣州驛傳至北京的時限為32天( 茅海建《天朝崩潰》, 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在水路方面輪船參與了郵遞。靠輪船傳遞的 上海至京師的通信需要6~7天。
歷史記載
北寧失陷
光緒九年(1883)十一月,法軍攻占 山西後,繼續向清軍進攻。光緒十年(1884)正月,米樂繼 孤拔為法軍統帥。二月,米樂率兵一萬二千人自 河內和 海陽出發,分水陸 兩路,會攻北寧(在河內東北)。北寧前敵指揮、 廣西巡撫 徐延旭未作認真戰備。二月十五日,清軍二萬人不戰而退,北寧失守。二十二日,法軍又西向攻陷 太原(在 河內北)。三月, 興化亦告失陷。至此,法軍完全占領了 紅河三角洲,使清軍陷於被動地位。
慈禧撤換軍機五大臣
自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年三月(1883-1884),清軍在 越南戰場上連續失利,先後丟失山西、北寧、太原等地。光緒十年(1884)三月初八日,左庶子 盛昱上奏摺彈劾 李鴻藻保舉非人,建議給予處分;並說奕欣、寶鋆了解內情卻不加阻止,亦應負一定責任。一直與奕欣有權力矛盾的慈禧,利用這份奏摺大做文章,與 醇親王奕譞共同策劃, 3月13日,以「委蛇保榮,辦事不力」的罪名,將 恭親王奕欣、 大學士寶鋆、 協辦大學士 吏部尚書李鴻藻、 兵部尚書 景廉、 工部尚書 翁同龢一概逐出 軍機處;同時任命 禮親王世鐸、 戶部尚書 額勒和布、 閻敬銘、 刑部尚書 張之萬、 工部侍郎 孫毓汶五人為 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為領班大臣,組成新的軍機處。 3月14日, 慈禧又諭令軍機處遇有緊急事情,會同奕譞商辦。從此以後,軍機處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奕譞及其心腹孫毓汶手中。
袁世凱會辦 朝鮮防務
光緒八年(1882),朝鮮「 壬午政變」 平定以後,清軍 吳長慶部暫留朝鮮。九月,吳長慶派營務處同知袁世凱等為 朝鮮練兵千名。光緒十年(1884) 4月4日,經 李鴻章奏准,撤吳長慶軍內渡,但仍留軍千人駐紮 漢城,由記名提督 吳兆有統帶;同時,以袁世凱總理營務處,會辦 朝鮮防務。光緒十一年(1885),袁又被李鴻章保薦為三品道員,改任駐朝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爭爆發前回國。
《 中法會議簡明條款》簽訂
《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又稱《 李福協定》。光緒十年(1884)四月十二日, 法國代表福祿諾抵達 天津,與李鴻章商談通商、撤兵等問題。四月十七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共五款。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 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法國不索賠款,不傷 中國體面,中國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聲明中國自北越撤兵,調回邊界。 法國見清政府退讓,便繼續擴大對華侵略戰爭。
北黎事件發生
北黎事件亦稱 觀音橋事件。光緒十年(1884)四月,李鴻章與 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又稱《李福協定》),規定 中國自北越撤兵,但未確定撤兵日期。五月二十九日,法將杜森尼(Dugenne)卻根據福祿諾自定期限,率法軍七百人強行向 諒山推進,至越南北黎的觀音橋,逼迫清軍撤退或投降。閏五月初一日,清軍派聯絡官三人到法營交涉,法軍揚言要接收越南諒山、 高平兩省,並無故槍殺清軍聯絡官,向清軍營地發起攻擊。清軍奮起還擊,法軍潰敗。初六日, 法國代理公使謝滿祿向總署抗議「 中國背約」,要求賠償。總署予以回駁。
馬尾海戰
馬尾海戰又稱 馬江海戰,是 中法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光緒十年(1884)閏五月二十三日, 法國藉口「北黎事件」派孤拔率 遠東艦隊闖入 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與 中國軍艦同泊一條江上。 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會辦海疆事務大臣 張佩綸不作戒備,又禁止港內 福建水師艦隻移動,自縛手足。七月初三日下午,法艦向 福建水師發動突然襲擊,何如璋、張佩綸棄師不顧、倉皇逃遁, 中國艦隊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應戰。 旗艦「揚武號」被水雷擊傷,艦上官兵仍用尾炮還擊法旗艦「伏爾他」號;運輸艦「福星號」亦沖入敵陣與法艦激戰,後中彈爆炸,艦上官兵全部壯烈犧牲。海戰歷時三十分鐘, 福建水師艦船被擊沉七艘,官兵傷亡七百多人。初四日,法艦又轟毀馬尾船廠。初六日,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