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隨想錄(四)(臨清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2015隨想錄(四)》是中國當代作家臨清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2015隨想錄(四)
使人累的不是腳下的路,而是鞋底的沙子;使人沉重的,不是事情的重量,而是太多的思慮。簡單一點,努力做事就好,不必多想。
搬家,很不喜歡這樣的過程。因為東西在遷移的過程中,一切習慣好的安置忽然重新跌入動盪,重新編排。東西不習慣,自己更不習慣。因為你不能立刻指出何物在何處,不能胸有成竹於一切安置,原先的一切秩序被打破,你只能重新建立一個新秩序。東西,原來也是需要一個固定之所的,多麼象人心的安置啊。人的心從來都需要歸屬感,他不喜歡流浪,不喜歡居無定所,不喜歡沒有根。此之謂適應,不如稱之為歸宿!
故鄉,是多少人的夢境。因為不喜歡庸俗的生活,於是不知覺間愛給生活蒙上幻紗,撫慰自我。這樣的夢境,譬如多少人心中的故鄉一樣。離去之後,故鄉未必真的美好,只是人卻需要找個角落,給自己的心蒙上一點美麗的色澤,因為回不去,因為無從佐證,因為想給自己一方溫情的角落,於是故鄉便成了無數人心中夢境的符號,美好的代名詞。那個地方固然鐫刻了美好的東西,但未必有多大,有多少,但人心在外境流轉中,是沒有根,沒有着落感的,於是故鄉這樣一個無從打擾或佐證的地域,就成了心靈最好的桃花源。然而,真回去了,未必美好。而當初的那份美好呢?可能當時是真的不諳世事,回想過去是美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心放大了那點美好,虛幻了那點的美好,因為現實中的缺乏,心靈需要一份平衡和完整罷了。
所謂緣分是,不僅僅能遇見,更重要的是心情恰好,情境適宜。多少人和事,不是沒遇對,而是,機緣巧合不湊,你有事,我正閒;你有心,我淡淡……很多事,我能理解。可是理解着,理解着,緣分就過去了,因心已不在其位了!
經歷過磨難的人,更能包容他人,因為他的經歷使得他多能理解他人的一切。比起生活平順的人,他們因心靈境遇有限,所以更會錙銖必較,耿耿於私。哪一種人更能得到幸福,我相信是前者,因為即便幸福來的緩慢,他們也能等待;若是來的及時,他們會懂得珍惜;若是不來,他們也能活好自己。他們常常不是開始的贏家,卻是最後的贏家。
看過很多人很多事,卻慢慢明白,獲得最多榮譽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表面最風光的,未必就是陽光燦爛的;飽受詆毀的,未必真是不堪的。生活,是最不會名副其實的東西。也許,沒有真假,只是片面和全面的問題罷了。
生活是什麼,一團團雜塵瑣屑?一段段殫精竭慮?一種種人事消磨?現在,我更願意看作是一點點清風明月,一刻刻品茗閒窗,一聲聲鶯啼婉轉!人生從無中來,也到無中去,一切的悲歡流轉,不過是為填充人生,享受過程。一切的人間勞碌是,為了能享受那些時刻的閒適;一切的濁浪拍涌,是為了能收穫那些心底的清淨;一切的塵下的雞零狗碎,是為了擁有獨上層樓俯視而下的坦然……
有一種美好叫做回不去的惆悵。它屬於每個人,每顆心,無人可例外。於是無數商品前打上「讓你重溫小時候的味道」的廣告時,果然效果非凡。它用人心的眷戀做誘餌,用深藏的失落做魚浮,就那樣不經意地勾釣起你悵惘而不可得的欲望。然而,有些美好只能屬於回憶,它回不去,它重溫不了。因為此時,此地,此心,此物,早已幻化異形。所以,讓之在回憶里靜臥,也不失為一種美好。而,能複製的美好,也未必是珍貴的了。
午後,看日光浮在牆上,一寸寸挪移,薔薇花在微風下輕漾,披光爍金,那是一種生氣勃勃的美;黃昏,看日光沉入花葉,遁息了影蹤,白雲在藍天裡悠遊,鳥兒成群地飛旋歸巢,那是一種淡然而沉靜的美。今日,能有閒暇看着日光流轉,是一種真實活着的美。
看煙花在天空升騰綻放,姿態不一,美不勝收,驚呼讚嘆,那是美;歸程,看天空寂然黝黑,惆悵中,盛景得以在空寂中回味,在記憶中復甦,此也是美。想,若是永久的開,怕是美成了厭倦,美成了無視吧。所以,開是美,滅也是美。
世間那些玲瓏剔透心的女子,她們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經千年修煉,終於能讓心兒長出了羽翼;然而身體卻又只能蜷曲在窒息的籠子裡,無法展翅。一如汪曾祺的《徙》中的高雪。如果只能絕望而亡,是不是情願從來沒有過心的翅膀,至少那樣可以心甘情願地安於現狀?
有人說,女人最美的眼神是在少女時代,顧盼有光,神采靈動;年歲漸長,眼睛漸漸成玻璃球;再後來,徹底成了死魚眼。
究其因由,眼睛的光彩變化其實是心底深流的遷移轉化。少年時代,不諳世事,深信美好,追隨美好,眼中的光芒是純潔而真摯的;而後來,經過歲月深流,世事流去了當初的信仰和天真,被世事欺騙愚弄的心再也不相信美好。於是,心底里慢慢只剩下紅塵世俗,庸俗擠占了心空,直到徹底投降。如此之心下的眼神,又如何不是死魚般的呢?人生到此,終至無趣了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