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99%誘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令西澤保彥重讀20多遍的高科技推理傑作,講談社力贊「緊迫度MAXIMUM!空前絕後的完全犯罪」

與《克萊因壺》《然後,門被關上了》並稱岡島二人最高三傑作,曾獲第10回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這文庫本了不起!」2005年度NO.1

難以想象這是30年前的作品!

致各位讀者:

這是一本不適合介紹內容的推理小說。我們所能給出的提示僅有:

8年前(1968年)的綁架案A→贖金要求:價值5千萬日元的75根1公斤金條

12年後(1988年)的綁架案B→贖金要求:價值10億日元的1克拉鑽石214顆

此外還有:三本記載着恨意與不平的手稿,一個聲音古怪的女性勒索者,一個再沒能浮出海面的男人,一場用電腦操控、前所未聞的「完美犯罪」。

看似惡作劇般的事件,背後隱藏着疾走的孤獨與堅強的意志。

他現在才發現自己似乎忽略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可能性,能把這一切程序都編寫得如此完美的人——

只有他……

日本推理名家 西澤保彥:

關於《99%誘拐》這部作品,至今為止我已重讀過20遍以上。如果把部分重讀也算上,恐怕翻一倍還不止。

不光有層出不窮的高科技,還有奪取贖金的詭計、巧妙的伏線埋設,作為本格推理小說也極其出色,完全配得上「史上傑作」的稱號。

國內資深推理人 天蠍小豬:

《99%誘拐》是岡島「誘拐物」的集大成之作……是真正幫助其完成「岡島二人=綁架推理」這一等式的大餐,(它的)完成度極高、在同儕中出類拔萃、被視為岡島生涯代表傑作之一。

作者簡介

岡島二人

日本推理文壇罕見的傳奇組合,為井上泉、德山諄一共同的筆名,取自日語「兩個怪人」的諧音。

1982年,岡島二人以《寶馬血痕》摘得江戶川亂步獎出道,之後又於1985年憑《巧克力遊戲》榮獲第39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1989年憑《99%的誘拐》榮獲第10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短短8年內他們創作了27部風格獨特的高水準推理傑作,至今仍影響深遠。

1989年,這對搭檔突然宣布解散,《克萊因壺》成為其最後的絕唱,從此岡島二人不復存在。《然後,門被關上了》《克萊因壺》和《99%誘拐》被並稱為「岡島二人最高三傑作」。2005年,《99%誘拐》榮獲「這文庫本了不起!」推理&娛樂部門票選第1名。

原文摘錄

我心急如焚,幾乎喪失了思考能力,心裡只想快點把這三個皮包交給案犯,僅此而已

書評

自從去年偶然讀了岡島二人的《克萊因壺》後,就一直為這個寫作組合的腦洞所折服,從此以後他們的作品每出一部中文版,我都會立即入手。而這本作為其代表作之一的《99%誘拐》,當然也早就被我列入必讀的作品。

這本書屬於典型的岡島二人式案件:在上世紀60年代末,某個公司經理的兒子慎吾忽然被綁架,兇手勒索了75根金條後釋放了慎吾,在那以後警方一直沒能找到真正的罪犯,甚至都沒能獲得什麼有用的線索,於是這起綁架案認為是一場「完美犯罪」。

20年後,當年的受害者慎吾已經長大成人,他為自己及家人在當年遭受的損失感到十分憤慨,既然那起綁架案被認為是完全的完美犯罪,那麼慎吾以一種惡作劇般的心態,完全「復刻」了當年的案件。

然後警方真的又沒能破獲,慎吾就這麼把當年父親交出去的贖金連本帶利的收回來了……

這算是推理小說中一種不太常見的爽文模式了,在別的故事中,都是一個苦大仇深的人悲劇角色設置一個看似完美的犯罪手法,正當他即將完成復仇時,一個有着一顆聖母心的「名偵探」揭開了一切真相。

此類故事看得多了,總會讓我對偵探產生一絲憤恨:

人家兇手那麼不容易了,就不能讓他完成個夙願嗎?

所以在這個故事裡,終於沒有了洞悉一切的「名偵探」,所以陽光帥氣又熱愛家人的慎吾完成了他「華麗」的犯罪。

還沒看到本書的朋友別以為我在書評里把真兇給劇透出來了,因為在第二起誘拐案開始時,書中就已經明示了讀者:下手的人就是慎吾。

這也是作者在這本書中所作的大膽創新——像一位喜歡發出犯罪預告函的怪盜一樣,直接指出了罪犯,讓讀者猜測他到底用了什麼手段完成這場看似根本不可能的犯罪?

這裡就牽扯出了岡島二人作品的另外一大特點,那就是對那個時代極客文化的深入描寫。因為這幾年很多對岡島二人的宣傳都把他們吹成東方的威廉·吉布森,導致很多讀者讀過其作品後都會非常不屑地說:「就這?也敢和威廉·吉布森比?」

是的,岡島二人的作品無論從思想深度還是文學性上肯定沒法跟賽博朋克時代之父比,但同威廉·吉布森那種從計算機書籍上抄幾個技術名詞就敢寫書不同的是,岡島二人能讓我這樣的死宅能隔着30年的時光也能準確的辨認:這作者是個「自己人」!

《克萊因壺》中作者對於VR設備的洞見就不必說了,在這本寫於上世紀80年代的書中,網遊、基站入侵、ID、CHAT、遊戲攻略本……這些元素已經都已在書中出現,有些甚至還是案件相關的重要線索。

看到這些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略顯過時的名詞,我真是對這本書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要是我在十幾年前還在讀高中時,看到這樣一本充滿「死宅」元素的推理小說,一定會激動推薦給班上的每一個同學。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