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A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A律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A律是PCM非均勻量化中的一種對數壓擴形式,數字脈衝編碼調製(PCM)是模擬信號數字化的基本方法,PCM包括採樣、量化、編碼三個步驟,其中量化是對抽樣值的取值離散,根據量化間隔的不同選取分為均勻量化和非均勻量化,非均勻量化可以有效地改善信號的量化信噪比。語音信號的量化常採用ITU建議的兩種對數形式的非均勻量化壓縮特性:A律和μ律,A律編碼主要用於30/32路一次群系統, A律PCM用於歐洲和中國。

A律是ITU-T(國際電聯電信標準局)CCITT G.712定義的關於脈衝編碼的一種壓縮/解壓縮算法。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採用A律壓縮算法。A律是PCM非均勻量化中的一種對數壓擴形式,脈衝編碼調製PCM是對一個時間連續的模擬信號先抽樣,再對樣值幅度量化,編碼的過程其中量化,就是把經過抽樣得到的瞬時值將其幅度離散,即用一組規定的電平,把瞬時抽樣值用最接近的電平值來表示,通常是用二進制表示。而量化中會出現誤差,即量化後的信號和抽樣信號的差值,量化誤差在接收端表現為噪聲,稱為量化噪聲。 量化級數越多誤差越小,相應的二進制碼位數越多,要求傳輸速率越高,頻帶越寬。 為使量化噪聲儘可能小而所需碼位數又不太多,通常採用非均勻量化的方法進行量化。非均勻量化根據幅度的不同區間來確定量化間隔,幅度小的區間量化間隔取得小,幅度大的區間量化間隔取得大。

令量化器過載電壓為1,相當於把輸入信號進行歸一化,那麼A律對數壓縮定義為:

當0 <= x <= 1/A時,f(x)=(Ax)/(1+lnA)

當1/A <= x <= 1時,f(x)=(1+lnAx)/(1+lnA)

在現行的國際標準中A=87.6,此時信號很小時(即小信號時),從上式可以看到信號被放大了16倍,這相當於與A壓縮率與無壓縮特性比較,對於小信號的情況,量化間隔比均勻量化時減小了16倍,因此,量化誤差大大降低;而對於大信號的情況例如x=1,量化間隔比均勻量化時增大了5.47倍,量化誤差增大了。這樣實際上就實現了「壓大補小」的效果。

上面只討論了x>0的範圍,實際上x和y均在[-1,1] 之間變化,因此,x和y的對應關係曲線是在第一象限與第三象限奇對稱。為了簡便,x<0的關係表達式未進行描述,但對上式進行簡單的修改就能得到。按上式得到的A律壓擴特性是連續曲線,A的取值不同其壓擴特性亦不相同,而在電路上實現這樣的函數規律是相當複雜的。為此,人們提出了數字壓擴技術,其基本思想是這樣的:利用大量數字電路形成若干根折線,並用這些折線來近似對數的壓擴特性,從而達到壓擴的目的。為了便於採用數字電路實現量化,通常採用13折線近似代替A律。

A律十三折線

用折線實現壓擴特性,它既不同於均勻量化的直線,又不同於對數壓擴特性的光滑曲線。雖然總的來說用折線作壓擴持性是非均勻量化,但它既有非均勻(不同折線有不同斜率)量化,又有均勻量化(在同一折線的小範圍內)。有兩種常用的數字壓擴技術,一種是13折線A律壓擴,它的特性近似A=87.6的A律壓擴特性。另一種是15折線μ律壓擴,其特性近似μ=255的μ律壓擴特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