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ABC成本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ABC成本法是中國的一個學術用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ABC成本法又稱作業成本分析法、作業成本計算法,作業成本核算法

根據事物經濟 、技術等方面的主要特徵,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點與一般,從而有區別地採取管理方式的一種定量管理方法。又稱巴雷托分析法、主次因分析法 、ABC分析法、分類管理法、重點管理法。它以某一具體事項為對象,進行數量分析,以該對象各個組成部分與總體的比重為依據,按比重大小的順序排列,並根據一定的比重或累計比重標準,將各組成部分分為ABC3類,A類是管理的重點,B類是次重點,C類是一般 。ABC管理法的原理是按巴雷托曲線所示意的主次關係進行分類管理。廣泛應用於工業、商業、物資、人口及社會學等領域,以及物資管理、質量管理、價值分析、成本管理、資金管理、生產管理等許多方面。它的特點是既能集中精力抓住重點問題進行管理,又能兼顧一般問題,從而做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實現最好的經濟效益。

ABC管理法的主要程序是:①收集數據,列出相關元素統計表。②統計匯總和整理。③進行分類,編制ABC分析表。④繪製ABC分析圖。⑤根據分類,確定分類管理方式,並組織實施。

ABC成本法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傑出的會計大師、美國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在1952年編著的《會計師詞典》中,首次提出了作業、作業帳戶、作業會計等概念。1971年,喬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在《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會計"、"作業投入產出系統"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統的討論。

這是理論上研究作業會計的第一部寶貴著作。但是,當時作業成本法卻未能在理論界和實業界引起足夠的重視。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着MRP、CAD、CAM、MIS的廣泛應用,以及MRPII、FMS和CIMS的興起,使得美國實業界普遍感到產品成本住處與現實脫節,成本扭曲普通存在,且扭曲程度令人吃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青年學者庫伯(Robin Cooper)和哈佛大學教授卡普蘭(Robert S Kaplan)注意到這種情況,在對美國公司調查研究之後,發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1988)(Activity Based Costing,簡稱ABC法)。作業成本法在過去10年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新型的諮詢公司已經擴展了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範圍並研發出相應的軟件。

ABC成本法引人了許多新概念,下圖顯示了作業成本計算中各概念之間的關係。資源按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或作業中心,作業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到產品。分配到作業的資源構成該作業的成本要素(圖中的黑點),多個成本要素構成作業成本池(中間的小方框),多個作業構成作業中心(中間的橢圓)。作業動因包括資源動因和成本動因,分別是將資源和作業成本進行分配的依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