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B小調第6號交響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b小調第6號交響曲,作品74,Pathétique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也是他最後完成的音樂作品。於1893年2月至8月期間創作。同年10月28日於聖彼德堡作首演,九天之後,柴可夫斯基便逝世了。經作曲家生前修改過的版本,則於11月18日由Eduard Nápravník在紀念音樂會中演出。 而在莫斯科的首演,則於12月16日由Vasily Safonov指揮演出[1]

作曲家最初為此曲定了標題,稱為「熱情」(俄語:Патетическая (Patetičeskaja)),也曾打算稱為「標題」(俄語:Программная (Programmnaja)),最終選擇了前者。 然而,現時出版的樂譜,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語的翻譯名字:Pathétique, 翻譯出來便成了「悲愴」(和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的譯法相同)。自此便沿用至今。

結構

本樂曲共為分四個樂章:

第1樂章:慢板(Adagio)- 不太過分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行板(Andante)-穩定的中速(Moderato Mosso)-行板(Andante)-持續的中速(Moderato assai)-活躍的快板(Allegro vivo)-原本的行板(Andante come prima)-穩定的行板(Andante mosso),4/4,b小調 - D大調 - 調性不明確 - B大調。

由多個不同速度和旋律段所組合而成的樂章。由巴松管奏出低音旋律,小提琴部奏出第一主題,隨後有較快的主題變奏,引領至既浪漫又有沉思之意的D大調第二主題。當第二主題以漸弱形式完結時,既有動感又有憤怨之意的樂段突然出現。銅管樂器基定音鼓主導的樂團爆炸性旋律是第1樂章的高潮,也是最悲憤的樂段。隨後第二主題再次出現(B大調變奏)。最後樂章安靜地完結。全樂章既有代表沉思、灰暗和悲傷的慢樂段,亦有不安和激動的快樂段,互相交接起來,形成極端的情緒起伏。

第2樂章:優雅的快板(Allegro con grazia),5/4,D大調 - b小調 - D大調

復三段體曲式的類似圓舞曲,但卻採用了當時極少用上的五拍子,因而被稱為「跛行華爾茲」("limping" waltz)。A段第一主題由大提琴奏出,木管及後和應;小提琴隨即奏出第二主題,同樣再由木管和應,並帶回第一主題,弦樂作最後的回應及帶入小結尾。B段先由定音鼓引領下,以弦樂主導以小調寫成的第一副題及第二副題,經過過場段後,樂隊重新回到A段,最後的結尾段一直保持中等音量,最後以弦樂的撥弦和管樂的弱長音下結束。

第3樂章:非常活潑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12/8及4/4的複合節奏,G大調 - E大調 - G大調

一個夾雜黑色諧謔曲風格的進行曲,激昂中卻暗藏不安的情緒。

第4樂章:憂傷的慢板(Adagio lamentoso),3/4,b小調 - D大調 - b小調[2]

以暗淡和絕望的音色所寫成的樂章,預示著悲劇的結果。先由小提琴部奏出悲哀的高音主題,之後由平靜的D大調樂段取代。而悲哀的高音主題在全曲中不斷出現。最後由大提琴和低音號奏出如葬禮曲般的低音旋律淡出,似乎暗示了作曲家的死亡命運。

視頻

b小調第6號交響曲 相關視頻

柴科夫斯基 《b小調第六交響曲》op. 74 「悲愴」
兩分鐘懂音樂:柴科夫斯基密碼-柴科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