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CM-11勇虎式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CM-11勇虎式戰車
圖片來自mdc.idv.tw

'CM-11勇虎式戰車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與中華民國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後改制後稱為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1] ,簡稱兵整中心。共同研發的主戰坦克。於1990年4月14日正式公開。作為M48戰車的一款衍生型,也被稱作M48H主力戰車。

設計

CM-11在1988年完成兩輛原型車,並決定生產450輛,中華民國於1987年向美國採購450具M60A3主力戰車的底盤,戰發中心則從美國引進技術並由兵整中心製造M48A3戰車的炮塔與M68A1 105毫米線膛炮。M48或M60戰車的原裝車長槍塔雖然可讓車長可在車內操作重機槍,但外觀實在太大,令戰車容易被發現,於是以色列便設計了輪廓較低矮的Urdan車長槍塔並搭配一挺白朗寧M2 12.7毫米重機槍,戰發中心也於1988年採購,但這款車長槍塔的缺點是車長需伸出車外操作機槍。裝填手艙蓋有一挺FN MAG通用機槍,炮盾的同軸機槍是一挺M240 7.62毫米機槍。炮塔兩側各裝有一具與M60A3戰車相同的M239 66毫米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可以在前方距離30公尺左右各55度施放煙幕,一發煙幕彈可以遮蓋約10度範圍,煙幕彈發射器能夠裝填UKL-8紅磷煙幕彈、M76防紅外線煙幕彈、TC-82人員殺傷彈(內含4.76MM鋼珠3000顆)。車長可在車內控制煙幕的發射,裝填一次可發射兩次,除了可以發射煙幕彈自我隱蔽、阻礙對方使用紅外線或雷射導引的導彈,也可以使用人員殺傷彈殺傷對方步兵。車上配備核生化防護系統,屬於M60戰車所使用的中央過濾式設計,組員須使用面罩呼吸經過濾毒器過濾的空氣。

優點

CM-11在巴頓系列中較為出色之處,是它採用與美國M1坦克同級的數位/類比混合式彈道計算機,並提供二維穩定觀瞄與炮身穩定設備,較M60A3戰車的一維穩定裝置更為完備。CM-11的瞄準設備部分承襲巴頓系列,保留了立體成像測距儀,但測距設備使用的是AN/GVS-5 釔-釹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此裝置原先為美軍單兵手持式鐳射測距設備,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開發在1980年供M60A1與M48A5升級的低成本戰車射控系統(Low Cost Digital Tank Fire Control System),並將這款鐳射測距儀整合到射控系統中,該款鐳射測距儀較M60A3使用的紅寶石雷射測距儀在輸出品質上更為穩定,CM-11的瞄準裝置有很大部分與該套設備雷同;CM-11夜間觀測則採用AN/VSG-2熱影像儀及AN/VVS-2星光夜視鏡,勇虎戰車的AN/VGS-2廠商稱為GPTTS(主力戰車砲手熱影像瞄準器,Gunner’s Primary Tank Thermal Sight ),和M60A3配備的原型差別之處在於整合了二維穩定,在勇虎案時國軍採購了560套熱影像儀,其中100套後來用於由M48A3升級的CM-12

由於射控系統源自M1戰車,彈道電腦比M60A3更先進,而且配備M48系列缺乏的環境感測器,橫風、風速、氣溫及氣壓資料都可自動輸入到彈道電腦,數位化程度較高,並配有熱影像夜視儀,而其炮塔及炮身的驅動和穩定系統都較M60A3有所改良,CM-11不但具備行進間射擊移動目標的能力,而且比M60A3更勝一籌。與M60A3進行射擊測試時,CM-11在最遠射程的命中率居於優勢。CM-11對2000米處的固定目標首發命中率達82%,超越M60A3對1500米處目標的75%首發命中率,CM-11是目前中華民國陸軍首發命中率最高的戰車。

弱點

受限於原始車體和發動機限制,CM-11勇虎戰車的火力與機動力只相當於美國第二代坦克中的M60A3,基本防護力則還不如1960年代採用長鼻形炮塔的M60A1,由於炮塔套用較早期的M48A5設計,而這款炮塔是源自1950年代中期的M48戰車,炮塔裝甲的厚度比M60A1單薄,炮塔裝甲最厚的正面部位僅厚110毫米,側面和後方只有50至76毫米,而且砲塔是傳統鑄造,難以抵擋1980年代以後出現的高爆榴彈與翼穩脫殼穿甲彈,對抗現役戰車只能仰賴地形掩護增加生存機率。由於CM-11炮塔內部空間比M60A1及M1坦克狹小,雖然選用的射控系統是源自先進的M1坦克,射擊精確度與早期型的M1同級,但內部散熱空間不足,射控系統容易故障,也缺乏足夠空間供持續升級改良,除非大幅改造炮塔或直接更換炮塔,否則難以升級使用120毫米口徑炮。

中華民國陸軍很早就了解CM-11的防護力無法與同時代的主力戰車相提並論,所以在1990年代中期便考慮安裝附加裝甲增強防護力。陸軍曾從法國引入設計的反應裝甲,與常見的歐美、俄式塊狀反應裝甲不同,這款反應裝甲採用模組化設計,將數塊反應裝甲整合在基座上,炮塔的模組化反應裝甲以朝上方45度仰角安裝,可降低反應裝甲爆炸時誤傷到己方協同作戰步兵的機會。反應裝甲分別安裝在中彈率最高的炮塔正面及兩側,以及車體的正面,至於車體兩側的懸掛系統和履帶仍是缺乏裝甲保護,不但容易遭受破片或異物損害,在高速行駛時也會因履帶捲起沙塵而被過早發現,也有指CM-11的引擎出力只有750匹,大量增加裝甲防護只會削弱本以不高的機動力,除非更換引擎及傳動系統,否則難以增加裝甲覆蓋的範圍。加裝反應裝甲的CM-11曾於2012年陸軍第六軍團裝甲第五四二旅的春節戰備操演中首度展出,而從新聞與網路媒體的資訊顯示,目前僅為兩輛CM-11勇虎戰車加裝反應裝甲,亦有來源不明的消息指CM-11勇虎戰車加裝反應裝甲後,扭力桿容易因負荷過大而斷裂,但此消息未有獲官方證實。

概述

中華民國於1980年成立陸軍戰車發展中心,初期為開發軍用裝甲車,於1984年與通用動力地面系統合作開發CM-11。此型戰車的開發案是要在《中美八一七公報》限制下,讓中華民國陸軍取得符合保衛台灣所需的主力戰車。

CM-11是將M48A5PI戰車的砲塔安裝在M60A3戰車的車體上,再輔以M1戰車的射控系統所結合的混種戰車。美國稱為M48H,H是混合(Hybrid)的意思,中華民國於稱為CM-11並命名為「勇虎式戰車」。由於817公報對美國向中華民國輸出新式武器作出限制,採用M48A5的炮塔令此款戰車仍可稱為M48的改良型,而台灣早於1970年代中期已經操作M48A3,所以符合《八一七公報》關於不輸出新武器的限制。另一方面,陸軍內部有意見認為台灣的地形不適合操作重量較大的歐美主力戰車,M48A5的龜殼狀炮塔較M60A1的長鼻形炮塔輕,所以全車的重量低於M60A3,可減低超重的疑慮。

CM-11首兩輛原型車於1988年出廠,通過測試後於1990年投入量產450輛,陸軍裝甲獨立第五一旅(雷霆部隊)下轄的第七一一戰車營最先換裝CM-11戰車(首輛接裝車號:軍-4922501)。

參考文獻

  1. 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president.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