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D大調第一交響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D大調第一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一部交響曲作品。該作品創作於1884年到1888年之間,最初的版本被命名為「巨人」交響詩。該作品在1889年在布達佩斯首演,反響不佳,但現在已名列馬勒最受歡迎的作品[1]。首演時所發表的曲目,並不是交響曲,而是兩篇交響詩。原來的詳細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後,才標以簡單的標題「巨人」(或「泰坦」)。

結構

該作品分為四個樂章,全長約55分鐘。

  • Langsam, schleppend(緩慢拖延地)——D大調
  • Krä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穩定前進地,但不太快)——A大調,一首連德勒舞曲。
  •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莊嚴準確、不拖延地)——d小調,一首葬禮進行曲。其旋律基於民歌《雅克弟兄》。
  • Stürmisch bewegt(暴風雨般衝動地)——f小調轉D大調。

在最初的三場演出中,第一和第二樂章之間還有一個稱為「百花」的樂章。該樂章原先是馬勒為約瑟夫·舍菲爾的1884年話劇《賽金根的號手》(德語:Der Trompeter von Säckingen)所作的配樂中的一曲。馬勒在1894年魏瑪的演出之後捨棄了這個樂章。自此該樂章一直失傳,直到1966年作家唐納德·米切爾發現了它。1967年,英國指揮家作曲家本傑明·布里頓首次在馬勒去世後演出了這個樂章。如今《第一交響曲》的演出基本從不包括該樂章,只是有時候會被單獨演奏。1970年歐仁·奧曼迪指揮費城交響樂團首次錄製了帶有「百花」版本的馬勒第一交響曲。該錄音已絕版多年,最近RCA又開始重新發行。現在共有大約有20個錄音包括該樂章。

評價與解讀

五樂章的最初版本被作曲家本人視為一首大型交響詩。他曾經寫過一段描述該作品的文章。在1893年漢堡首演和1894年魏瑪首演中,馬勒給該交響曲加以標題「巨人」[2]。該標題與讓·保羅的一部小說相同,但馬勒申明該交響曲和小說沒有關係。「巨人」(或「泰坦」)這個標題今天仍然經常使用。

該交響曲中出現了馬勒的連作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的一些主題(例如《清晨當我穿過草原》片段旋律)。另外有證據表明,馬勒還在該作品中使用了他在其流產的歌劇《巫師》(德語:Rübezahl)中的一些旋律。

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從第三小節開始由低音提琴演奏一段民歌主題《雅克弟兄》的變體。這種使用低音提琴的手法在交響作品中比較罕見。馬勒將這個民歌旋律從大調改為小調,因而使其具有葬禮進行曲的特性。

視頻

D大調第一交響曲 相關視頻

古斯塔夫·馬勒《D大調第一交響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