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DP28輕機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DP28輕機槍( 俄文 :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a Пехотный,又名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是由前蘇聯少將捷格加廖夫主持設計的一款輕機槍,於1926年設計定型,1928年正式列裝蘇軍,是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的主要的班組支援武器,自列裝起,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共生產了八十餘萬挺,在戰爭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該機槍射擊時彈盤會旋轉,在蘇軍中有着 " 唱片機 " 的綽號 。


我國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得到了蘇聯大量的輕武器援助, DP輕機槍更是被廣裝備到志願軍部隊中,在山地、坑道攻防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英雄兒女》等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中,這種槍身上方帶有大型扁平彈盤的輕機槍橫掃美國侵略者的場景更是家喻戶曉,國人親切的成之為「德普輕機槍」、「轉盤機關槍 」 。[1]


開發背景

DP28輕機槍設計者 瓦西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佳廖夫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搜狐

十月革命的勝利,俄羅斯徹底打碎了羅曼諾夫王朝和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但並不等於消除一切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尤其在軍事領域更是如此。由於面對西方的封鎖,蘇俄乃至以後的蘇聯紅軍裝備現代化不得不完全靠自身的力量來完成。在機槍方面的表現便是以馬克沁重機槍為藍本的新品種在蘇聯紅軍序列中呆了整整40年。


隨着蘇聯紅軍機械化建設的穩步推進,過去只適合靜態陣地戰的重機槍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不方便,紅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2]


按照前蘇聯紅軍的戰鬥條令要求:陸軍班用輕機槍必須像步槍一樣,可以選擇任何姿勢射擊,並能突然開火,能以猛烈點射或者連續射擊橫掃敵人,並且要具備極高的機動作戰能力。根據該條例的要求,設計師捷格加廖夫於1923年開始了輕機槍的設計,1927年12月21日,捷格加廖夫輕機槍設計完成,經過攝氏零下30度寒區的試驗後,被定為蘇聯紅軍正式裝備。


基本參數

DP28機槍槍機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搜狐

全槍重量為9.1公斤,全槍只有65個零件,它的槍管可以快速更換,不過由於輕機槍並不需要持續較長時間射擊,且它的射速較低,很少更換槍管,槍管前方有一個喇叭形消焰器,攜行時可以擰下後反過來裝上降低武器長度。結構也非常簡單,即便是學徒工也能把它造出來,適合大量生產,該槍的標誌性圓形彈盤,大幅降低了全槍的高度,但橫向尺寸相當較大,該槍發射M1908R型7.62毫米帶底緣槍彈,槍口初速840米每秒,最大射程3千米,表遲射程1500,有效射程800米,理論射速600發每分鐘,但是戰鬥射速只有80 —90發每分鐘[3]


DP28機槍及拆卸後的彈盤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搜狐

射擊原理

DP-28型輕機槍為前衝擊發模式的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採用彈盤供彈,彈盤容彈47發,平放在槍身的上方。該槍還能使用60發彈盤或雙層100發彈盤,後來出現的DPM輕機槍不僅能用彈盤也能用金屬彈鏈供彈。發射機構只能進行連發射擊,有經常性的手動保險。槍管與機匣採用固定式連接,不能隨時更換。槍管外有護筒,下方有活塞筒,內裝活塞和復進簧。槍身的前下方裝有兩腳架。


主要數據

蘇聯閱兵式上DP機槍方隊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搜狐
總重         11.9千克
全長         1270mm
槍管長度         605mm
彈盤容量         47發
彈藥         1908年式7.62×54mm子彈
口徑         7.62mm
槍機閉鎖方法         卡鐵撐開式
發射速率         500發/分
槍口初速         840m/s
有效射程         1000米
膛線         4條,右旋
瞄準具型式         表尺照門及準星


參加戰役

柏林戰役中蘇軍DP28機槍陣地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百家號

蘇德戰役

在1941-1945年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捷格加廖夫輕機槍伴隨蘇聯紅軍參加了每一次重大軍事行動,得到士兵們的讚譽,號稱是德國MG42機槍的「克星」。德國人將繳獲的大量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改稱MGl20(r)型輕機槍,轉給僕從國軍隊和「俄羅斯解放軍」使用。曾經就有兩名蘇聯紅軍戰士,利用有利地形,僅用一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在不停的更換彈盤的情況下阻擊了一個營裝備精良的德國部隊經典戰績。


此類機槍共生產有70多萬挺,也曾被廣泛用在偉大衛國戰爭中。第一批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配置圓盤式彈盤。戰爭結束後,在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構造基礎研製出採用彈鏈供彈的RP-46式連用機槍。蘇聯原創捷格加廖夫機槍在偉大衛國戰爭結束後從蘇聯武器裝備中退役。[4]

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經典造型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搜狐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從1951年開始換用這種火力兇猛的蘇式機槍,並給予美軍重大殺傷。因為裝彈數量多,捷格加廖夫機槍的火力持續性比捷克造好的多,在戰局緊張的時候機槍手常常進行兇猛的連發打退逼近敵軍的進攻。比如在上甘嶺戰役597.9高地的防守戰鬥中,駐紮某坑道口的一個排裝備的兩挺捷格加廖夫對衝上來的美軍猛射完了整個彈盤裡的子彈,這麼猛烈的一梭子直接瓦解了敵人的衝鋒,為後方部隊趕來贏得了時間。我國在1953年仿製了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命名為53式,這種機槍在解放軍中服役了10多年,直到56式班用機槍的出現其才逐步退役。[5]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一共從蘇聯購買了2500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這種大火力持續輸出讓中國軍人很是喜愛,畢竟當時名噪一時的ZB-26機槍彈夾只有20發。當時日本已經裝備了30發彈容的96式輕機槍,ZB-26很吃虧,於是在第二次長沙會戰時候,中國軍隊開始使用47發彈容量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吊打日軍,兩機槍手互射,對面的日軍根本抬不起頭。日本某些士兵戲稱它為「轉盤絞肉機」。[6]


武器評價

抗日戰爭末期一名國軍軍官與DP28輕機槍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新浪

這款機槍具有結構簡單、製造方便、不易發生故障等特點,適合蘇聯寒冷的作戰環境,彈盤容量比其它輕機槍大,火力持續性好,因為這款輕機槍在設計的時候,中間威力步槍彈尚未問世,所以它使用的還是全威力步槍彈,威力較大,它標誌性的大圓盤,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47發彈盤供彈器。這款輕機槍用途廣泛,它曾安裝在裝甲車、坦克以及飛機上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主要的班組火力支援武器,自列裝部隊時候起,一共生產了八十餘萬挺,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雖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火力強大,在當時在輕火力方面無人匹敵,但是它的缺點一樣很多。首先就是它太重了,全槍加彈盤,加上機槍架達到30斤。這就無形的加重了機槍手的負擔,扛着槍來迴轉移位置,還要攜帶彈盤,很吃力。其次就是精度太低了,後坐力太大,彈着點精度低,甚至在防禦敵軍衝鋒中滿盤子彈在300米的距離甚至打不倒一個敵人。最後一個是它最致命的,故障率太高。例如打着打着卡殼情況頻發,以及日常的保養方面也十分繁瑣。[7]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是一款堅固可靠的輕機槍,為蘇聯步兵及中國步兵提供了靈活的火力支援,彌補了馬克沁重機槍機動不便的缺點,在二戰及抗美援朝戰場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汗馬功勞。


視頻

看大片識武器《英雄兒女》:DP-28捷格加廖夫機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