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EF30型電力機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EF30型電力機車日語:EF30形電気機関車)是日本國有鐵道的電力機車車型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量產和運用的交直流兩用電力機車[1],適用於供電制式為1500伏直流電和20千伏60赫茲的工頻單相交流電的電氣化鐵路, 由三菱電機、新三菱重工業於1960年研製成功。

開發背景

位於山陽本線下關至門司間、橫跨關門海峽的關門鐵道隧道是九州本州之間最重要的運輸通道,該線是1500伏直流電氣化鐵路[2],自1942年通車以來一直採用EF10型電力機車擔當該區段的運輸任務。1961年,鹿兒島本線門司港至久留米間完成20千伏60赫茲交流電氣化改造的同時,門司車站範圍內亦改為採用交流電化,並在門司車站往下關方向的咽喉區設置了交直流分相區,用來分割直流和交流電化區段。為了滿足下關至門司間直通貨物列車和旅客列車的牽引需要,因此開發研製了交直流兩用的EF30型電力機車。

原型車

1960年3月19日,三菱電機、新三菱重工業完成試製了首台原型車(EF30 1)。由於EF30型電力機車的限定運用區段為下關至門司,機車只需要較低的功率即可滿足交流區段短時間的低速運轉需要,因此EF30型電力機車在交流區段的額定功率只有直流區段的四分之一。EF30型電力機車是以發揮牽引力為主的六軸電力機車,採用了以單電機轉向架為基礎的B-B-B軸式,在雙機重聯牽引的情況下能夠在25‰長大坡道上起動1200貨物列車。原型車落成後,因為鹿兒島本線的交流電化尚未完成,所以首先配屬於米原機關區,並在北陸本線坂田至田村間進行試運行,至1961年4月開始在九州繼續進行各種試驗。

量產車

1961年,根據原型車的試驗結果而作出改良的量產車開始投入生產,同年生產了首批16台量產車(2~17)。EF30 2~17號機車的製造預算由國鐵1960年度債務承擔,其中6台由三菱電機、新三菱重工業製造(2~7),5台由日立製作所製造(8~12),5台由東芝公司製造(13~17)。與原型車相比,量產車的主變壓器、硅整流器、牽引電動機、直流避雷器、交流避雷器、受電弓等主要電氣設備均改為採用技術更成熟的產品;此外,車體外板改為採用波紋不鏽鋼板,車體長度亦由17,860毫米縮短為16,560毫米。

1964年,三菱電機、新三菱重工業又再生產了2台EF30型電力機車(18~19)。第二批量產車的製造預算由國鐵1964年度第三次債務承擔,這批機車採用了新型硅整流器,中間轉向架改為採用DT118A型轉向架,車窗玻璃改為以H型斷面的橡膠密封條固定,而車端電氣連接器的布置形式也有所改變。

1968年,三菱電機、新三菱重工業又再生產了3台EF30型電力機車(20~22)。第三批量產車是因應同年10月1日日本國鐵運行圖大範圍調整、寢台特急列車和高速貨物列車增發的需要而製造的,製造預算由國鐵1968年度第三次債務承擔。

運用

EF30型電力機車全部配屬門司機關區。1961年10月1日的國鐵運行圖調整後,EF30型電力機車正式投入運用,專門擔當關門隧道區段的牽引任務,其中,旅客列車在門司至下關之間採用單機牽引,而貨物列車在門司編組站至幡生編組站(或東小倉站)之間採用雙機牽引。1964年10月1日的國鐵運行圖調整,開行了新大阪至博多的「燕號」和「鴿子號」特急旅客列車,由直流專用的151系電力動車組擔當,因此在門司至下關之間仍需要使用EF30型電力機車牽引,專門用於牽引這兩對列車的機車(2~8)亦加裝了配合電力動車組的控制電路系統,並將機車編號銘牌塗成紅色以示區別。

1978年12月,運用時間最長的原型車首先報廢,成為第一台報廢的EF30型電力機車。1986年初,為了替換日漸老化的EF30型電力機車,門司機關區開始配屬EF81型400番台電力機車。1987年3月,關門隧道區段的牽引任務全部轉交EF81型電力機車擔當,標誌着EF30型電力機車正式告別歷史舞台;同年3月29日,EF30 6、21號機車重聯牽引臨時列車完成告別運轉(門司港—遠賀川—下關—門司),EF81 304號機車亦與之同行。在1987年4月的國鐵分割民營化之前,除了獲得動態保存的EF30 3號機車外,其餘EF30型電力機車均已停運報廢。

視頻

EF30型電力機車 相關視頻

日本的大型遊艇在門司港入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