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QFD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QFD法是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QFD法(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質量功能展開),也稱質量功能配置、質量機能展開、質量功能部署

QFD法簡介

您的公司在引進一項對於公司的生存和發展至關緊要的新產品或新服務時,是否面臨戰略性的選擇問題?可以設想有一種方法,在您嘗試之前就能告訴您該項目的潛在功能,能夠幫助你降低從開發設計到正式生產的30%時間,而且能夠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項目投入成本。這種方法就叫做Quality(質量)、Function(功能)與Deployment(展開),簡稱QFD。

質量功能展開是一種在設計階段應用的系統方法,它採用一定的方法保證將來自顧客或市場的需求精確無誤地轉移到產品壽命循環每個階段的有關技術和措施中去。

質量功能展開於20世紀70年代初起源於日本的三菱重工,由日本質量管理大師赤尾洋二(Yoji Akao)和水野滋(Shigeru Mizuno)提出,旨在時刻確保產品設計滿足顧客需求和價值。後來被日本其他公司廣泛採用,現己成為一種重要的質量設計技術,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認為它是滿足顧客要求、贏得市場竟爭、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有效技術。質量功能展開首先成功地應用於船舶設計與製造,現在已擴展到汽車、家電、服裝、集成電路、建築機械、農業機械等行業。

傳統的生產質量控制是通過對生產的物質性檢查--用觀察與測試的手段來取得的,這種措施通常也被歸於檢驗質量的方法。QFD方法則幫助公司從檢驗產品轉向檢查產品設計的內在質量,因為設計質量是工程質量的基石,所有在設計階段,QFD早在產品或服務設計成為藍圖之前就已經引進了許多無形的要素,使質量融入生產和服務及其工程的設計之中。

簡單地說,QFD把客戶的要求轉換成相應的技術要求,幫助企業的研究小組系統化地達成共識:做什麼?什麼樣的方法最好?怎樣用最好的指令去完成工作? 對員工與資源有什麼要求?

QFD架構下的典型質量管理工具:

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s)。 使具有深層結構特徵的顧客需求「浮出水面」。

關係圖(Relations Diagrams)。 用以發現優先需求、造成產品質量流程問題的根本原因以及沉默顧客的需求。

樹圖(Hierarchy Trees)。 用來尋找親和圖和樹圖中的缺陷和遺漏。

各種矩陣(Various Matrixes)。 用來表示各指標之間的關係、優先項以及責任等。

流程決策程序圖(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Diagrams)。 用以分析可能造成新產品或服務失敗的潛在因素。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對一系列的顧客需求進行優先排列,並選出滿足這些需求的設計、生產方案。

藍圖(Blueprinting)。 對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整個流程進行分析、描述。

質量屋(House of Quality)。

質量功能展開(QFD)的起源、歷史

質量功能展開(QFD)由赤尾洋二和水野滋兩位日本教授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作為一項質量管理系統提出, 目的是為了設計、生產充分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在產品或服務的開發過程中,公司要聆聽「顧客的聲音」。 赤尾洋二、水野滋以及其他一些日本質量管理專家已經開發了一系列QFD配套管理工具,使之成為質量管理和保證顧客滿意度的綜合系統。 二戰後,統計質量控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技術深深紮根於日本的製造業。 與質量控制活動成為企業經營管理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最終演變成為眾所周知的TQC(全面質量控制)與TQM(全面質量管理)。

赤尾洋二、水野滋打算更進一步,發明一種質量管理方法,能夠於產品被生產出來之前就體現出顧客需求,從而確保顧客的滿意度。 原有的優先質量控制法(Prior Quality Control)針對的是產品製造過程中或生產完結後發現的質量問題。

赤尾洋二於1965年至1967年在松下電工工作這段時間,開始着手研究QFD。 1966年,普利司通輪胎公司(Bridgestone Tires)的Kiyotaka Oshiumi首次將QFD應用於實踐,他使用魚骨圖(fishbone diagrams)將顧客的需求(結果)轉換成所需控制及測量的質量特徵及流程因素(成因)。

到了1972 年,三菱重工的神戶造船廠使用QFD來設計油輪,並對魚骨圖進行了發展。專家們發現,每一種結果共享多種成因,因此可以用數據表或矩陣來代替魚骨圖。在此例中,各行被用來描述顧客需求所要達到的結果,各列則用來描述所需控制及測量的成因。 同時, Katsuyoshi Ishihara引入了價值工程原則(Value Engineering Principles),用以描述一個產品的設計與其作業流程的價值。 他並將其展開描述為用以保證設計流程本身質量的企業功能需求。

整合了所有這些新的理念,QFD最終發展成為一項產品設計及其流程本身的質量控制系統。 1983年,當美國質量控制協會在其會刊上發表了赤尾洋二的著作後,QFD被介紹到了美國和歐洲。 隨後劍橋研究中心(現名為Kaizen研究院)邀請赤尾洋二赴芝加哥做關於QFD的演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