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項目人員全時當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R&D項目人員全時當量是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R&D項目(課題)人員全時當量是指實際參加研發項目(課題)活動人員折合的全時當量。
R&D項目人員全時當量相關指標解釋
R&D項目(課題)是進行R&D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通常由R&D活動執行單位依據項目立項書或合同書等形式明確項目任務、目標、人員和經費等。
R&D人員全時當量是指報告期R&D人員按實際從事R&D活動時間計算的工作量,以「人年」為計量單位。為國際上比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標。
R&D是英文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的縮寫,中文譯為「研究與試驗發展」,簡稱「研發」。
目前世界各國R&D統計均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制定的《弗拉斯卡蒂手冊》為標準。國家統計局以該手冊為遵循並結合中國實際,研究制定了《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統計規範(試行)》(以下簡稱規範),並於2019年4月頒布實施,用於指導和規範我國R&D統計工作。按照《規範》中的定義,R&D是指為增加知識存量(也包括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設計已有知識的新應用而進行的創造性、系統性工作,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種類型。其中,基礎研究是一種不預設任何特定應用或使用目的實驗性或理論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為獲得(已發生)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規律和新知識,其活動規模體現了面向科學前沿的原始創新能力,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
R&D活動應當滿足五個條件:新穎性、創造性、不確定性、系統性、可轉移性(可複製性)。在我國,R&D活動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各類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等是實施R&D活動的主體。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