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SS-N-25飛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SS-N-25飛彈
圖片來自mdc.idv.tw

Zvezda的Kh-35U (Х-35У}}, 北約稱空射版為AS-20 KAYAK(皮划艇))是蘇聯開發的一款亞音速反艦導彈。它可以在直升機,飛機,水面艦上發射,也加裝助推器後在岸上發射。岸上版稱為Uran (意為烏拉諾斯,北約稱為SS-N-25 'Switchblade'彈簧刀,GRAU編號為3M24)或Bal (意為巴力, SSC-6 'Sennight', GRAU編號3K60)。

因外觀與性能和美國魚叉飛彈[1] 近似,也被稱為「魚叉斯基」(Harpoonski),它被設計用於攻擊五千噸以下的艦隻。

背景

Kh-35在1977年由星辰設計局提出技術概要大綱,蘇聯的反艦飛彈除了用於對抗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大型彈種,另一類則是射程較短,用於中小型艦艇。這類型的第一代為P-15飛彈,第二代為P-270蚊子飛彈,但是P-270尺寸不適合裝設在中小型軍艦上,為此而開發的第三代短程反艦飛彈為Kh-35,開發計畫在1984年4月16日得到蘇聯中央委員會決議許可研發。但是設計局在技術大綱提出後便開始進行相關研究,在1983年技術審查時審查單位判斷其整合全球導航系統與主動尋標器的設計有缺陷,研發單位耗費3年的時間完成修正。

尋標器原型首次試驗於1985年11月5日進行,但多次測試失敗,到1987年1月29日測試時才全部正常運作。直到1992年,星辰設計局才完成第一階段飛行測試-在3年內完成13發飛彈試射。但是蘇聯解體帶來的預算危機一度造成飛彈研發的障礙,但受益於對外開拓市場,星辰設計局找到了有力的海外金援-印度。1992年首度舉辦的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中,首度展示的Kh-35獲得印度軍方的高度興趣,俄印兩國在1994年簽署研發合作契約,由印度出資完成Kh-35在蘇聯時代未竟的測試項目,以滿足實戰需求。

1992年至1997年,星辰設計局在第二階段測試中試射了4枚飛彈。在1996至1997年前後,第一批量產版Kh-35交付印度海軍,配備給德里級驅逐艦

2003年7月,Kh-35完成俄羅斯海軍的測試審查需求,提供俄羅斯軍方配備;2004年秋季,車載型Kh-35獲得俄羅斯海軍採用;2005年,Kh-35完成在印度海軍的Il-38SD海上巡邏機之整合工程,相關成果反饋回俄羅斯空軍戰機,至此Kh-35完成陸、海、空戰具的整合項目。

參考文獻